1925年的清华园,一场教育史上的“造星运动”悄然开启。在“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运动浪潮下,清华大学却逆势成立国学研究院。若要“考古”这段历史,四大导师留下的手札便是最生动的“史料”。今天,跟着小编了解一下100年前的这个“学术男团”。
一
是谁发现了他们?
民国最强“猎头”
筹备之初,曹云祥校长即聘请胡适等学者为顾问。胡适提出“整理国故”,主张用现代学术方法重新研究传统文化,而不是简单否定。胡适向曹云祥推荐了理想的人选,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四大导师的梁启超、王国维。
筹备处聘用吴宓为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负责筹备事宜,四大国学导师就是由吴宓逐一亲自去商谈聘用的。
可以说,曹云祥、吴宓、胡适“三大猎头”促成了四大国学导师的诞生。
二
有什么“硬壳”本领?
颠覆想象的学术偶像
“三大猎头”为什么在茫茫人海中发现了他们?一起看看他们在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之前都有哪些“硬壳本领”。
(一)梁启超——从革新派到学术派
梁启超(1873-1929)
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18岁师从康有为,维新运动代表人物、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戊戌变法后,出走日本,广读西书。1902年创《新民丛报》。1912年回国,1919—1920年旅欧,回国后从事讲学和著述,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1922年2月任清华学校特别讲师。其《新史学》主张历史学应从“帝王家谱”转向民族精神的载体。1925年秋,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时年52岁。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者。一生著述极丰,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文学音韵、语言、小学、宗教等领域。著作结集为《饮冰室合集》行世。
梁启超·致孔昭焱信/1926年
(“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展品)
这是梁启超先生写给孔昭焱的一封私信,所言皆与法律事务相关。“希白大弟”即孔昭焱(1881-1943),字熙伯,又作希白。广东南海人。早年师从康有为,是梁启超在万木草堂时的同学。曾任澳门《知新报》撰述、两广法政大学堂教务长、广东高等巡警学堂教务长、北京大总统府秘书、广西财政厅厅长、民国政府司法部次长等职。著有《议会通诠》《上海法权问题》等。
(二)王国维——从南书房到清华园
王国维(1877-1927)
1898年入读杭州最早的日语学校“东文学社”,醉心哲学,受尼采、叔本华等哲学、美学思想影响。1903—1907年,先后任通州、江苏师范学堂教习、学部图书局编辑。辛亥革命后,东渡日本。1923年应召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后专注古史与甲骨文研究,创立“二重证据法”,主张“地上出土之文物”与“纸上古籍之材料”相结合,是近代最为重要的文史研究方法之一。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在哲学、文学、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以及美学和教育学诸方面均有重要创见,被誉为我国“新史学的开山祖”。1925—1927年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导师,时年48岁。
王国维·致王潜明信/1923年
(“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展出展品)
这是王国维先生写给长子王潜明的信。王潜明(1899-1926)时任职上海海关,静安先生希望通过孙慕韩的帮助让其回到北京工作,同时问及长孙女令嘉病况。
(三)陈寅恪——从“三无青年”到“清华导师”
陈寅恪(1890-1969)
13岁、15岁两度留学日本,1909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公学,随后先后就读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1925年回国。研习掌握世界各国多种语言。陈寅恪在哈佛读书时,被称为“哈佛三杰”之一,他主张广泛学习,认为花三四年研究一个课题得不偿失,留学期间并无撰写论文获得任何学位。无学位、无著作、无职称,梁启超却称:“我的等身著作,不如陈君寥寥数百字。”傅斯年评价其为“近三百年来无人能及”。1925年受聘于清华国学研究院,年仅35岁,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语言学家。
陈寅恪·悼念王国维先生挽联/1927年/清华大学档案馆
(“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展出展品)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挽联内容为:十七年家国久魂销,犹余剩水(昆明湖)残山(万寿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籖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观堂先生灵鉴 后学陈寅恪拜挽
(四)赵元任——从物理数学到语言学
赵元任(1892-1982)
1910年考取游美学务处第二批庚款留美生,赴美国康乃尔大学习数学。后考入哈佛大学,191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任康奈尔大学物理讲师,1920年应聘到清华学校任物理、数学和心理学讲师。掌握多国语言。1925年,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时年33岁,1938年赴美,先后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等校任教,是中国语言科学的创始人及中国近代音乐先驱者之一。
赵元任·致李济信/1970年
(“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展出展品)
此札写于1970年,是时在加州大学任教的赵元任先生写给时任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所长李济先生的信函。信中所言为雪艇庆祝论文集撰稿的事。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除了四大国学导师外,也聘请李济为讲师,讲授“普通人类学”“考古学”等课程。
四位导师既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又有跨学科的广博见识和留学经验,以旧学底蕴参与现代学术建设;非常符合清华国学研究院“中西兼修”“文理兼修”的办学理念。
三
导师天团也有 KPI?
四大导师的工作日常
四位导师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工作异常繁忙。除了参与教务会议商讨有关研究院的各项工作以外,导师们还要完成招生工作、上课、讲演、指导学生研究课题、撰写研究论文、著作、创办期刊以及开展各种学术活动。
(一)招生工作
导师们负责研究院招生试题、到各大城市去招生、改卷评分、录取等工作。《清华人文学科年谱》记有:“4月23日,梁启超来校。与王国维一同商定研究院招生试题”。
(二)日常授课
在国学研究院举行的第一次教务会议上,学校就给每位导师规定了每学年的授课内容。如王国维和陈寅恪1925年的授课内容为:
导师的授课并不是一成不变,学校每年会进行调整,如1927年王国维每周四加授“礼仪”一课;1929年11月,陈寅恪加授“梵文文法”。除了上研究院的课,导师们有时也会被邀请到大学部去讲课。比如1925年10月,梁启超被历史系邀请讲授“印度之佛教”一章。
(三)讲演
除了日常授课,导师每年需要完成学校制定的讲演KPI,也就是完成一系列的主题讲座。如1926年8月学校规定的普通演讲题目:
王国维:仪礼 、说文练习
梁启超:儒家哲学、历史研究法
赵元任:音韵练习
陈寅恪:西人之东方学之目录学
经过小编不完全统计,四位导师在国学研究院任职期间,开展讲演最多的是梁启超先生。
(四)指导学生研究课题
为了培养研究院学生深入研究课题的能力,清华大学实行导师计划。1925年9月26日,研究院学生开始选定研究题目,进行专题研究,学校共设立了5个研究室,四大导师和李济各负责1室。
(五)发表研究论文、编印著作、创办期刊
从清华大学创办初始,学校就非常注重学生和导师的个人研究成果。1925年10月16日,教务会议决定把导师、学生的国学研究成果进行编印,形成《国学研究丛书》;1927年6月,由清华研究院编辑的季刊《国学论丛》出版。
四位导师在任期间,学术成果产出数量多,质量高!
王国维在任期间完成了
《蒙古史料四种校注》,该著作收录了四部蒙古史研究的核心文献,成为蒙元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其中《圣武亲征录》是较诸蒙元史料中用力最多、取材最博、校注最精的著作;
首次出版中国古典文论的瑰宝——《人间词话》;
《周代彝器铭文考释》作为向研究院学生讲授金文之教材使用;
还有《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辽金时代蒙古考》《鞑靼考》《南宋人所传蒙古史料考》……
梁启超在任导师期间完成了
《中国文化史》《中国研究法》《先秦学术年表》《汉书·艺文志》《佛教经录》《司法储才馆开馆词》《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赵元任在任导师期间完成了
《现在吴语研究》为现代汉语方言奠定了基础;
还有《国语留声机片课本》《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新诗歌集》……
陈寅恪在任导师期间完成了
《敦煌本维摩诘经校注》《忏悔灭罪金光明经冥报传跋》《俞曲园病中呓语跋》《敦煌本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跋》……
(六)各种学术活动
除了以上的日常业务,导师们还要承担一些考察、调研、策划展览等工作。1925年11月12日,国学研究院教务会议决定设古物史料陈列室,举行外出考察,与外界协同进行考古事业。1926年8月,李济前往山西考察古物;1928年夏,赵元任赴广东、广西调查两广方言。在华中、华南各省调查方言时,灌录唱片二千余张,被世界语言学界誉为语言学上之一大贡献。
五
不到5年就解散?
传奇落幕,不灭的精神遗产
从1925年2月开始筹办,到1929年6月底正式宣告结束,清华国学研究院仅仅维持了4年多。
1927年
6月
王国维去世
1928年
1月
曹云祥校长辞职
6月
梁启超辞去清华的一切职务
8月
罗嘉家伦任校长,研究院人员调整为:陈寅恪、赵元任、马衡、林宰平、李济
1929年
1月19日
梁启超病逝于北平协和医院
严格来说,自王国维去世后,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导师实际上就“解散”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届70余名毕业生中,涌现出王力(语言学)、姜亮夫(敦煌学)、谢国桢(明史)等大家,他们创办的《实学》《国学论丛》等刊物,成为“整理国故”运动的重要阵地。他们或执教,或从事研究,成为我国在语言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为国学的继往开来做出了贡献。
回望百年前的“学术男团”,其魅力不仅在于才华,更在于新旧碰撞中,大师们以开放胸怀让传统学问焕发现代生机,铸造了曹云祥校长所期盼的“中国魂”。在追求“短平快”的今天,四大导师的精神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学术品格。
来源:东莞展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