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是中国、朝鲜、越南等国家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次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代以后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名的人。文科状元被称为“文状元”,而武科第一名则称为“武状元”。 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位状元是隋末唐初(622年)出生的孙伏伽(另有说法认为是651年的颜康成)。而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则是越南阮朝于1919年举行的科举中产生的阮丰贻。 在中国,唐朝武德五年(622年)产生的孙伏伽被认为是第一个状元。而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产生的刘春霖,则是最后一位状元。1300年来,历朝共计涌现了504位状元(若加上辽朝的18人、金朝的15人、大西国的1人、太平天国的14人,共计为552人)。 1、驸马状元 受传奇小说的影响,民间普遍认为考上状元就能迎娶公主成为驸马。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既是状元又是驸马的人仅有一位,那就是唐朝会昌二年(842年)的状元郑颢。 郑颢(817年-860年),字奉正,河南省荥阳市人,出自名门郑氏家族。他是唐朝宰相郑之的孙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集状元和驸马于一身的人。会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状元,他后来被唐宣宗选中为万寿公主的驸马。尽管如此,婚后郑颢与公主关系不和,他因此对宰相白敏中心生怨恨,甚至计划除去白敏中。
2、父子状元 父子状元指的是父亲和儿子都是状元。科举考试中,状元本就不多,而父子都能成为状元更为罕见。宋代的梁灏与梁固父子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例子。除了他们,历史上还有以下几位父子状元: - 唐代的归仁泽(873年)和归黯(892年)。归仁泽是江苏吴县人,出身名门。大哥归仁晦、二哥归仁翰、四哥归仁绍也都是进士,而归仁泽之子归黯也是状元。 - 宋代的张去华(961年)和张师德(1011年)。张去华是河南睢县人,曾获得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科状元,而他的第十子张师德也成为了状元。 - 宋代的安德裕(969年)和安守亮(972年)。安德裕是河南洛阳人,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状元,而他的儿子安守亮也考中状元。 - 宋代的许将(1063年)和许安世(1067年)。许将是福建福州人,嘉祐八年(1063年)状元,而他的儿子许安世也是状元。 3、以名取人状元 历史上,很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都来自科举进士,但并不一定是状元。虽然理应通过考生的答题表现来选定状元,但有时皇帝会根据其他因素,比如外貌、名字、籍贯等来决定状元。 -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在殿试前,朱元璋梦见宫中有一根巨钉,随后发现有一名贡士名为“丁显”,他的名字与梦境中的钉相符,于是选他为状元。丁显在会试中名列第一,但在殿试时凭梦境的指引成为了状元。 -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原定状元为孙曰恭,但因为“曰恭”合起来的名字带有“暴”字,明成祖认为不吉,于是改选邢宽为状元,取名“刑宽”寓意宽容。 - 清同治七年(1868年),原定状元为江苏人王国均,但因其名字与“亡国君”同音,被认为不吉,因此王国均被贬为三甲。 -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原定的状元是朱汝珍,但因慈禧对与珍妃同字的“珍”字不悦,再加上当时正值旱灾,朱汝珍未能成为状元,改选了刘春霖为状元。 4、状元之乡 苏州被誉为“状元之乡”或“状元之城”。自隋代至清朝科举制度废除,苏州地区(包括苏州市及其辖区)共诞生了54位文状元和6位武状元,合计60位,数量远超其他城市。徐有贞在《苏州儒学兴修记》中曾写道:“吾苏也,郡甲天下之郡,学甲天下之学,人才甲天下之人才,伟哉!”这体现了苏州作为“状元之乡”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