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之前,几乎就像是个黑洞一样,尽管他能够借助曹操的兵力,最终还是难逃失败的命运。三国时期,想要控制一支军队,既有挑战也并不复杂。毕竟在那个诸侯混战的乱世中,带兵将领和士兵更换阵营的事情屡见不鲜。
当时,刘备被吕布夺去了徐州,在曹操的帮助下,打败吕布后被带回了许都,而车胄则被任命为徐州刺史,继续掌管徐州。
刘备在许都的日子里,打算藏匿锋芒、韬光养晦,但没想到被董承拉入了反曹的小圈子。刘备因此每天都提心吊胆,担心自己被曹操发现。正巧,袁术因无路可走准备北上投奔袁绍,刘备便借机以阻止袁术北上的名义,从曹操那里骗走了数万精兵,带回了徐州。
这时,刘备手上应当有曹操下达的调兵令,很可能是一块兵符,也有可能是一道正式的令书。对普通的将士而言,既然曹操已经下令,他们自然会听从刘备的指挥。关羽、张飞和陈到等刘备的老将也都随他一同返回徐州,帮助刘备指挥军队。尽管曹操并不完全信任刘备,还是派遣了朱灵和路招两位将领,分别率领一支军队,跟随刘备一同前往。
然而,刘备还未抵达徐州,袁术便死于病中。但刘备并没有撤兵,依然驻扎在徐州,等待时机。当衣带诏事件曝光后,刘备立刻将随行的朱灵和路招遣返回许都,并趁机杀掉了徐州刺史车胄,公开宣布反曹。
根据《三国志·于禁传》的记载,朱灵返回许都后,曹操非常生气,甚至准备剥夺朱灵的军队。曹操果然是雷厉风行,立即命令于禁带兵去“夺取”朱灵的军队。朱灵和他的部队都没有敢反抗,最终他们成了于禁的部下。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推测,朱灵和路招应该是带着自己的军队回到许都,而不像后来的演义中所描绘的那样,刘备将两人的军队都夺走了。这种情况其实符合当时三国时期的军队管理制度。
东汉光武帝刘秀废除了征兵制,实行募兵制,还允许各州、郡的长官自行招募兵员,甚至可以招募私人武装。所谓“私兵”,就是大家常听说的“部曲”。这些军队虽然名义上是地方军,但朝廷可以调动,他们的直接上司,如州牧、刺史、郡守等,也有权利调动。特别是部曲,这些更偏向于私人武装,完全听从自己的主人命令。
例如,孙坚死后,孙策向袁术要回了原本属于孙坚的部曲,随后便带着这些部曲去江东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而刘备起家时,也通过招募私兵来对抗黄巾军。正是因为任何人只要有财力,就能自行招兵并调动,这才导致东汉末年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至此,我们可以分析出,刘备为什么能够控制他借来的军队。
首先,刘备有曹操下达的调兵令。只要他带领军队出征,除非有将领反对他,否则这些士兵会一直听从刘备的指挥。
其次,刘备对朱灵和路招等人的军队进行清理,将他们遣送回许都,杀掉了车胄,消除了潜在的主要反抗力量。
第三,刘备所借的军队,原本就是曹操所募集的军队,只要刘备能提供粮草,这些士兵就像对待任何人一样,服从命令。
第四,关羽、张飞、陈到等人是蜀汉的名将,他们具有出色的统兵能力。他们一定会努力安抚中下层的军官,一旦军官队伍稳定,普通士兵自然不会起什么乱子,最多只是会有少数人逃兵。
第五,军队有严格的纪律,对于敢于反抗的个别将领,可以依法处置。刘备一定会通过“杀鸡儆猴”的手段,来震慑军中叛乱分子。
第六,刘备通过派遣孙乾与袁绍联合,公开打出反曹的旗号,获得了当地许多郡县的支持。由于曹操曾在徐州大肆屠杀,当地百姓十分仇恨曹操。刘备很快就集结了数万人的队伍,此时,刘备借来的兵力已经难以被反对。
然而,刘备虽然有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但没有诸葛亮,他手中的兵力终究也无法发挥最大效用。
在曹操派遣刘岱和王忠征讨刘备失败后,曹操决定亲自领兵征讨刘备。有人将消息报给刘备,但刘备不信这消息,“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亲自前往查看。结果,他看见曹军的旗帜后,立刻放弃了张飞、关羽和家眷,毫不犹豫地转身逃向青州,投靠了袁绍。
这……看来刘备真是“扶不起的阿斗”,这果然是刘备亲生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