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作品,它让汉末三国那个充满战乱的时代深深吸引了无数后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论是身处高位的主公,还是手握重兵的武将谋士,都可能像浪花一样,迅速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公孙瓒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曾在早期的十八路诸侯中声势赫赫,雄霸一方,甚至一度让袁绍都不得不低头。然而,他最终却没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经历了从巅峰到衰败的过程,最终被历史淘汰。在那个时代,每个割据一方的诸侯几乎都有一批自己的精锐武将,而公孙瓒手下的三员虎将,刘备和曹操各自得到了其中一位,而另外一位虽说十分出色,却鲜为人知。
首先,提到刘备手下的这位虎将,他便是后世许多人喜爱的常山赵云。那个时代风起云涌,赵云凭借过人的勇武和智慧,受到许多人的推崇,并最终带领自己的义兵投奔公孙瓒。常山属于冀州的范围,而冀州当时由袁绍控制。袁绍的“四世三公”名号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效忠,甚至连谋士郭嘉也曾加入了袁绍的阵营。但赵云认为公孙瓒是一位有仁政之治的明主,于是他选择了离开,投身到公孙瓒麾下。在公孙瓒的军中,赵云屡次征战沙场,也因此结识了刘备。直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当时刘备依附袁绍时,赵云才正式加入刘备的阵营。
从此,赵云跟随刘备一路颠沛流离,多次在危急时刻救出刘备的幼子刘禅,为刘备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英勇事迹和忠诚精神也使他在《三国演义》中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列为“五虎上将”,至今依然是众多人崇拜的英雄人物。纵观整个三国时期,赵云的功勋与能力绝对排在第一梯队。可惜的是,公孙瓒的实力不足,未能为这样一位英勇的将领提供更大的舞台。
再来看被曹操收编的另一位虎将——田豫。曹操是一个极其重视人才的君主,他麾下有许多出色的文臣武将,很多都是他通过消灭其他势力后所收服的。田豫的经历与赵云完全相反,他最初是刘备的追随者。刘备任豫州刺史后,田豫因母亲年老辞去职务回乡。在临别时,刘备忍不住泪水,感叹道:“恨不与君共成大事。”田豫回到家乡后,得知刘备投奔公孙瓒,便北上幽州。然而,当他到达幽州时,刘备已经离开,于是他选择归附公孙瓒。在公孙瓒麾下,田豫担任了县令一职,并成功劝退了前来进攻的叛军。
随着公孙瓒的败亡,鲜于辅被推举为代理职务,但他并不知道该投向哪个势力。田豫认为曹操才是值得追随的对象,于是鲜于辅听从了他的建议,田豫也因此归顺了曹操。加入曹操阵营后,田豫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舞台,他先后担任了颖阴令、郎陵令、弋阳太守等职,且无论在哪个职位,都表现出色。他不仅文武双全,而且精通战争,曾长期为曹魏镇守北方,屡次征讨敌军,战功赫赫。尽管田豫的名气不如赵云、张辽等人,但他依旧是一位堪称虎将的能臣。历史学家陈寿也曾感慨:“位止小州,招终于郡守,未尽其用。”由此可见,田豫虽然知名度不高,但他的能力和贡献依然不可忽视。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位几乎鲜为人知的虎将——严纲。相比田豫,严纲的名声几乎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从他的经历来看,严纲可能比赵云和田豫更加出色,甚至可以算作三人中最为厉害的一位。严纲出生在塞外的寒冷地区,从小便展现出非凡的体力和勇武。年轻时,他曾做过一件赵云和田豫都未曾做过的事——独自潜入羌人领地,将羌族酋长狠狠教训了一顿。这一行为让他成为了羌人追杀的目标。之后,他投奔了公孙瓒,并迅速成为了公孙瓒的重要将领之一。公孙瓒麾下的“白马义从”便由严纲指挥,赵云也曾在他手下服役。
公孙瓒与袁绍争夺冀州的过程中,曾于界桥南二十里开战。当时,公孙瓒的军队有两万步兵,左右两翼各有五千骑兵。而袁绍则仅派了八百兵力阵列,公孙瓒因此轻敌,打算通过两翼骑兵冲击敌阵。然而,袁绍的八百精兵早有准备,弓箭手们精准射击,使得公孙瓒的骑兵陷入困境。公孙瓒的轻敌策略导致严纲被袁绍活捉,最终因拒绝投降而被当场斩首。若不是这场惨败,以严纲的才能和骨气,他很可能在三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