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十二年(234年),因劳累过度,诸葛亮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临终前,他将自己一生所学的兵法和北伐大计全都传授给了姜维,寄托了对姜维的极高信任与期望。诸葛亮希望姜维能够完成自己未竟的北伐事业,毫无疑问,诸葛亮对姜维的信任是非常深厚的。姜维也像诸葛亮一样,对蜀汉忠心耿耿,甚至在刘禅甘心放弃国家时,姜维依然心系复国,最终为此献出了生命。李贽曾称姜维是“又一孔明”,可见他对姜维的评价之高。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诸葛亮似乎把姜维视为自己的接班人,而且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确实接替了他的位置。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诸葛亮心目中的接班人并不是姜维,而是蒋琬。诸葛亮从始至终都非常重视蒋琬,并且明确表示他是自己的接班人。蒋琬从小聪慧好学,气度非凡,年少时便因才学而声名远扬。后来,他跟随刘备,在刘备平定了地盘之后,蒋琬被任命为广都县的县长。
然而,刘备和诸葛亮一次巡查广都县时,发现蒋琬并不关心政务,反而沉迷于享乐。刘备因此非常生气,准备处死蒋琬。幸好,诸葛亮站出来为蒋琬辩护,说道:“蒋琬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他并非仅仅是百里挑一的普通人才。他治政的根本在于安民,而非只注重表面的修饰。主公曾对他有过深刻的评价。”刘备非常尊敬诸葛亮,听了他的话后,立刻赦免了蒋琬。虽然蒋琬被赦免,但依然被罢职。然而,虽然官职被撤销,蒋琬的地位并未因此下降。
因为诸葛亮对蒋琬的高度评价和信任,他的仕途没有因此中断,反而得到了更多的提拔。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帝为汉中王时,蒋琬被调入中央担任尚书郎。建兴元年(223年)刘禅即位,作为刘禅的辅佐,诸葛亮独揽朝政,迅速任命蒋琬为东曹掾,并计划将他培养为茂才。
蒋琬对这些任命表示犹豫,他推荐了其他人,如刘邕、庞延等,但诸葛亮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反而不断鼓励他,指出:“不能因亲情而放弃有德之人,这会让百姓受苦。你应该尽力展示你的才能。”蒋琬最终没有再推辞,接受了诸葛亮的安排,并逐步升职,最终成为丞相参军。每次诸葛亮北伐,他都负责掌管丞相府的事务,这些事例都体现了诸葛亮对蒋琬的极大信任,蒋琬总是被随时安排在身边。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蒋琬负责了粮草的筹集、运输的组织以及兵员的补充等工作。诸葛亮对此非常满意,曾对蒋琬说:“你应该和我一起复兴汉室”,并且还对刘禅说:“若我不幸,后事应交给蒋琬。”这些话足以看出,诸葛亮对于蒋琬的极高评价和信任。
当然,蒋琬与姜维的差异,也源于他们各自的特长。姜维适合带兵打仗,而蒋琬则更擅长处理政务。姜维的到来较晚,而且曾经是降将,虽然他忠诚于蜀汉,但他并不具备像蒋琬那样的威望。蒋琬早年便跟随诸葛亮,且在诸葛亮生前就能独立处理政务,名声和威望都非常高,因此他被选为接班人再合适不过。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地位高于所有官员,成为蜀汉的实际掌权者。蒋琬执政期间,保持了蜀汉的长期稳定,甚至在他驻守汉中六年期间,曹魏的伪军也不敢侵犯他所控制的区域,后人对他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并列为蜀汉的四大丞相。而姜维则是在蒋琬去世后,才开始接管政务。尽管如此,蒋琬并非一个能够统一天下的领导者,这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足,而是由于蜀汉当时的实力所限。
在夷陵之战之前,蜀汉的实力相较于曹魏和东吴显得较弱,至少是略逊一筹。夷陵之战后,蜀汉的形势更加严峻,几次北伐也未见成功,导致蜀汉的局势进一步恶化。蜀汉没有足够的力量与曹魏对抗,东吴也未能成为强有力的支持者,因此蜀汉的失败似乎是注定的。而蒋琬在位期间,虽有雄心壮志,却因早逝未能实现自己的宏图。他原本打算改变诸葛亮的北伐计划,沿汉水东下为蜀汉争取更多机会,为此他甚至大力修建船只,然而病情加重,未能实施这一计划。
蒋琬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终在延熙九年(246年)因病去世。他的去世,除了疾病的原因外,也与他长期的劳累和积累的健康问题有关。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