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一位叫伊莲娜·贺伯诺的法国人拍摄的北京。她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中国的摄影家,以拍摄近代中国影像闻名。她1933年随丈夫亨利·贺伯诺(法国外交官)赴华,1937年离开,期间创作了摄影集《中国》,记录了当时中国的社会风貌与人文景观。在北京,她的摄影主题涵盖祈年殿、永定河铜牛、长城抗战等历史场景,以及市井生活、自然风光等,展现30年代中国的多元面貌。她1946年出版摄影集《中国》,被评价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真实写照”。
图片中,一位外国女人在小树林里遛狗,旁边的男人,应该是她家的中国佣人。有数字统计,1933年住在北京的洋人数量约为2800多人,其中欧美人士占多数。1922年《北京名人录》(Peking Who's Who)收录了1880名外国人(男性1143名,女性737名),但未包含使馆卫队等部分群体。若加上约100名俄国人和800名欧美使馆卫队人员,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欧美侨民总数约为2800人。1928年《纽约时报》记者哈雷特·阿班的估算也接近这一数字。1920年北京总人口约113万,外国人占比约0.3%-0.4%。当时华北地区(如天津、上海)外国人数量均多于北京。
照片中有一幅记录的是门头沟妙峰山庙会的热闹场面。门头沟妙峰山庙会是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民俗活动,以妙峰山娘娘庙为核心区域,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春香)和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秋香)举办。庙会始于明代中后期,兴盛于清代,现存150余档香会组织,分为提供茶食的文会与表演高跷、中幡等技艺的武会,技艺传承采用师徒相传方式。
有一幅图片,是一个商贩卖冬储白菜的情景。三十年代的北京人一样也是把物美价廉耐储存的大白菜作为“冬储菜”。1959年北京冬季菜市场中,大白菜的销售额占比高达95%,这一传统可追溯至更早的年代,熬白菜是当时常见的做法,通过熬煮使白菜柔嫩可口,汤汁白润 。三十年代的北京,大白菜不仅是日常食材,更承载了普通百姓的饮食记忆。
京西妙峰山庙会
庞村镇水牛
走街串巷去贩卖白菜的商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