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多朋友常常把朱棣和李世民这两位著名的皇二代进行对比,确实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不是嫡长子,都曾先后担任藩王,最后登上了皇位,而且他们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写了历史,成为伟大的君主。然而,如果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虽然永乐大帝朱棣非常杰出,但与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相比,两者之间依然有着明显的差距。 首先,作为最强的皇二代,李世民和朱棣在开国建业中的贡献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李世民不仅是李渊的儿子,更是大唐帝国的重要奠基者,他几乎等同于大唐的合伙人。李世民亲自打下了大唐帝国半壁江山,李渊的开国功绩中,实际上有一半来自李世民的卓越战功。正是有了这个既勇猛又聪明的儿子,李渊才能从太原起步,逆袭敌军,最终成为大唐的开国皇帝。
为了表彰李世民在大唐建立过程中的巨大贡献,李渊为他设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封号——天策上将。李世民所辖的天策府拥有全国通行的军令权,他的命令几乎仅次于皇帝的敕令和太子的教令。唐初的众多名将与李世民有着深厚的战友情谊,大家共同作战,生死相托。正因为如此,尽管太子是李建成,但这些掌握军权的将领依然更信任李世民。李世民凭借这些勇将的支持,成功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控制了李渊,从而掌握了实权,成为大唐的真正主宰。 反观朱棣,在大明帝国的建立过程中,他的表现就显得相对平凡。朱元璋开国时的关键战役中,朱棣的身影几乎没有出现,甚至可以说他几乎没有参与过重要战斗。朱元璋打天下,主要依靠了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一批能臣猛将。朱棣真正的高光时刻,出现在大明帝国建立之后,他作为镇守九边的藩王,多次带兵击败北元的部队。但相比大明初期那些耀眼的功臣们,这些成就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在大明帝国初创的头几年,朱棣的贡献无法与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蓝玉等人的功绩相比,他的光芒像是一盏手电筒,而那些名将们则如同日光灯一样耀眼。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李世民是大唐帝国的奠基者。如果把帝国比作一家企业,李渊是董事长,李世民则是CEO,掌控着实际运营。而朱棣在大明集团中,更像是北平分公司的经理,甚至未必有资格参与集团的高层决策。更重要的是,李世民凭借着自己的军功,实实在在地赢得了天下。而朱棣的起点明显要低得多。 李世民敢在李渊还活着的时候发动玄武门之变,亲手除掉自己的哥哥李建成,软禁父亲李渊,最终掌握了大唐的实权。相比之下,朱棣在朱元璋还在世时,始终只能安分守己,做一个逍遥的王爷,偶尔出征北方与北元作战。即便朱元璋不在,朱棣也未必敢轻举妄动。如果朱标没有早逝,朱棣甚至可能连反叛的机会都没有。再进一步说,朱棣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建文帝朱允炆非常软弱,重用了建文三傻,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才给了朱棣可乘之机,让他得以篡位。 在胸怀与气量方面,李世民也明显胜过朱棣。李世民登基后,对政敌的态度既宽容又自信。宽容是一位强者的象征,只有拥有自信的帝王,才能容纳各种人才。李世民在战场上的无敌表现让他极具自信,坚信自己能掌控所有局面。对待曾经与自己争斗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李世民没有进行大规模清算,而是选择了重用他们。比如魏征,他曾是李元吉的太子洗马,甚至曾建议李建成早些除掉李世民。换作别人,魏征早就被处死了,但李世民不仅不计前嫌,反而任用了他。李世民的宽宏大量,实属古代帝王中的凤毛麟角。 而永乐大帝朱棣在这一点上则差得远了。对待建文帝的旧部,朱棣表现得极为残忍,大多数人都被他清除掉。朱棣的不自信同样表现得非常明显,尽管他登基后有了一些成就,但内心依然对自己的正当性存疑。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重新启用了锦衣卫,并且创建了东厂,开启了明朝通过特务来治国的历史,这种行为充分显示了他强烈的戒备心和控制欲。总的来说,虽然朱棣和李世民这两位最强的皇二代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但如果从实际影响力和气度上来说,朱棣与李世民之间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李世民对朱棣来说,简直就是一种降维打击,两者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