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皇帝的谥号是非常讲究的,通常除了开国皇帝会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外,其他皇帝的谥号一般会根据他们在位期间的表现来定,这个谥号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后人对该皇帝的评价。
谥号有美谥和恶谥之分。美谥通常会用“文”或“仁”等字眼,比如汉文帝、明仁宗。恶谥的典型代表是隋炀帝的“炀”字,以及“懿”、“哀”等,这些都是不太好的谥号。另外,还有一些谥号带有中性但略带贬义的意思,例如“宪宗”,这个谥号一般意味着这位皇帝有所作为,但也有许多缺点。例如,唐宪宗虽然被认为是唐朝的中兴之主,但他后期却迷信方术,影响了朝政。
对于明宪宗来说,在某些史学家的眼中,他的评价并不高。许多人认为他开设了西厂,任用了宦官,且不理朝政,远不如他的儿子孝宗皇帝,更不用说仁宣两位帝王了。然而,实际上,明宪宗是明朝真正的中兴之主。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明朝的基本情况。虽然明朝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统一的朝代,但其历史的不同阶段差异非常大。例如,靖难之役使得明初朱元璋的藩王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比如嘉靖皇帝的旁系继位,使得朝堂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洗。
总体来说,明朝大体可以分为土木堡之变前和土木堡之变后两个阶段。在土木堡之变之前,明朝无论是洪武、永乐、洪熙还是宣德年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进攻性,积极对外开疆拓土。尽管文官的势力逐渐增强,但功勋武将和皇帝仍然试图通过兵戎和贸易确保朝廷的活力。
即使明英宗的“英宗”谥号并不完全符合他的事迹,但至少在亲政后,他还是努力与勋贵一起对外用兵。然而,土木堡之变的惨败带来了三大后果:第一,京营大军全军覆没,明朝的主力只能依赖边军;第二,皇帝亲征的传统被认为是不合适的,从此之后,除了正德皇帝,再也没有皇帝亲征;第三,文官集团掌握了军队的指挥权,兵部权力逐渐凌驾于都督府之上,勋贵再也没有能力与文官抗衡。
这种情况在英宗复辟后进一步加剧,明朝的局势变得更加混乱。在此背景下,明宪宗的登基改变了当时的局面,稳定了国家。
明宪宗是英宗的儿子。土木堡之后,景泰帝上台,为了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废掉了宪宗的太子之位,直到英宗复辟后,宪宗才得以恢复太子身份。尽管如此,在明宪宗登基后,他对当年废掉自己太子之位的景泰帝表现得非常宽容,并且恢复了于谦的名誉,成功稳定了当时的局势。
当时,明朝面临着两个急迫的问题:外患和内部权力斗争。外部的威胁来自瓦剌鞑靼等部的入侵,而内部则是土木堡之变后复杂的权力平衡问题。这两方面的任何处理不当,都可能让明朝陷入危机。尤其是明宪宗本身有口吃的毛病,在朝堂辩论中常常默不作声,甚至不愿与大臣见面,这也成为后人批评他的一大原因。
然而,实际上,明宪宗在位期间对这些问题的处理非常出色。他任用王越、汪直等人,接连在对外作战中取得胜利,可以说,成化年间一系列的胜利稳定了明朝的外部局势。
在内政方面,明宪宗一方面恢复了于谦的名誉,重用李贤,稳定了文官集团的力量;另一方面,他也维持着勋贵、宦官和文臣之间的权力平衡。
史书中,由于大多数历史学家是文人写的,因此通常评价优待文臣的皇帝较高。而那些重用宦官和勋贵的皇帝,评价则相对较差。例如,宋仁宗虽然对外与西夏交战失利,对内也未能成功进行庆历新政,但因为优待文臣,所以评价依然较高。同样,明孝宗因重用文臣而被史书评价很高,唯一的缺点是晚年曾试图重用宦官。而明武宗因重用武将和宦官,评价就较差。
从权力制衡的角度看,文臣独大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过度歧视宦官集团也不应是一种偏见,毕竟宦官在某种程度上是皇权的一种延伸。
自永乐帝之后,明朝就形成了勋贵、宦官与文臣三角制衡的局面。而土木堡之变后,宦官集团因为王振的原因被视为罪魁祸首,勋贵几乎在这次变乱中损失惨重,文官一度独大。明宪宗在此时重新调整了权力平衡,任用汪直,成立西厂,提升本是文臣的王越为爵位,旨在恢复勋贵、宦官、文臣之间的平衡。
尽管在史书中,明宪宗的评价并不高,但他的这一系列举措实际上是非常成功的,极大地稳定了明朝的政治局势,确保了明朝能够继续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