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家境贫困,家中只有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生计,刘备靠做织席贩履的生意维持生活。在古代社会,农业往往被视为最重要的行业,而商贸生意则被轻视,因此刘备在当时人们眼中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许多人对他不屑一顾,根本不会看好他未来有何作为。因此,刘备当初在创业时遭遇了很大的困难。幸好,他为人和善,得到过不少人的帮助,其中刘元起和公孙瓒便是其中的两位重要人物。
但令人不解的是,公孙瓒拥有强大的实力,且真心待刘备,为何刘备没有选择和公孙瓒一起合作,而是选择了独自一人去闯荡江山呢?事实上,早年间,刘备得到了族人刘元起的资助。刘元起看好刘备的未来,相信他必定能大有作为,于是自愿帮助刘备完成学业。这也让刘备有机会到卢植处学习,在那里他遇到了公孙瓒。
公孙瓒并非普通百姓,他出身于贵族,虽然母亲身份低微,但公孙瓒凭借其非凡才华,还是成为了一名书佐。刘备和公孙瓒有些相似的经历,因此两人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感情也逐渐升温,最终发展到称兄道弟的地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孙瓒凭借家族势力成功入仕,成为了辽东地区的长史,并因多次立下战功而受到朝廷的重用。公孙瓒的职务逐步升迁,最终封侯拜将,家族因此获得了荣耀。然而,随着权力的增长,公孙瓒逐渐迷失了方向,野心膨胀,行事风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使得他和袁绍之间产生了不少矛盾。
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力,公孙瓒甚至做出了震惊人心的举动——他策划并杀害了自己的上司刘虞,一下子掌控了大量兵力和人马,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
与公孙瓒不同,刘备出身卑微,长期受到他人的轻视,因此很少有人愿意伸出援手,他只能寄居在他人门下,渴望能找到实现雄心壮志的机会。很快,刘备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徐州得到了部分富商的资助,虽然资金有限且缺乏精英人才,但至少他有了自己的队伍,这为他的事业开辟了新的起点。
然而,刘备刚刚在高唐县找到自己的驻地,却不幸遭遇盗贼的袭击。由于手下兵力薄弱,刘备难以抵御盗贼的攻击,最终败下阵来。无奈之下,他只能前往公孙瓒处寻求帮助。公孙瓒热情地接待了他,还给予了他一个官职——别部司马。刘备不负公孙瓒的期望,在这一职位上立下了一些战功,随即被提拔为平原县令。于是,刘备开始着手组建自己的军队,准备再次东山再起。
根据史料记载,公孙瓒对刘备非常照顾,不仅无私地帮助他,还为他提供了官职。如果刘备继续依附公孙瓒,他的前途无疑是光明的。然而,刘备最终还是选择了独自闯荡,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刘备和公孙瓒的政治理念存在较大差异。刘备有着远大的抱负,从小便立志要建立自己的政权,称霸一方。因此,刘备当初投靠公孙瓒,实际上是出于权宜之计,等到时机成熟,刘备依旧会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为之付出努力。而且,刘备胸怀天下,致力于匡扶国家,帮助百姓。
但公孙瓒则不同,他是一位典型的军阀,虽然有能力,但他并不关心百姓的疾苦,只重视自己的权力与利益。随着公孙瓒的权力不断扩张,他过度剥削百姓,导致民众怨声载道,最终失去了民心。这也为他带来了灭顶之灾,最后公孙瓒在众人的反抗中败北,因无法承受失败的打击,他选择自杀。
第二,刘备和公孙瓒的目标不一致。刘备的军队完全是他自己亲自组建的,其中没有一兵一卒与公孙瓒有关。因此,刘备投靠公孙瓒时,心里早已明确这只是暂时的依附,公孙瓒为他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支持他粮草军械。在这段时间里,刘备并非不知恩图报,而是尽力帮助公孙瓒,听从调遣,参与军事行动也是他应尽的义务。
但当刘备的局势逐渐好转,获得了陶谦的支持后,他的力量不断壮大,逐渐具备了独立发展的能力。陶谦的帮助让刘备的队伍发展壮大,他不再需要公孙瓒的援助,也能凭借自己的力量继续前行。因此,刘备最终决定离开公孙瓒,开始独自追寻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