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有许多爱好,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他对阅读的热爱。他不仅专注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哲学类书籍,还喜欢阅读大量的历史和文学经典。尤其是在中国历史中,毛主席常常被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所深深打动。其中有一位历史人物,他的事迹让毛主席深感佩服,他的《治安策》甚至被毛泽东誉为贾生《治安策》之后的第一奇文!
马周,这个名字在历史上或许不算非常响亮,但他所写的那篇深刻的奏疏,早已跨越了时空,打动了毛主席的内心。唐代的宰相岑文本,曾将他与古代的智者张良相提并论;而毛主席更是直言,马周的智慧不亚于姜子牙。那么,这位备受毛主席推崇的马周究竟是怎样的人物?他的奏疏又蕴含了怎样深刻的见解呢? 回到公元627年,唐朝初年,天灾不断,蝗灾、洪水肆虐,中原大地几乎崩溃。百姓生活困苦,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唐太宗李世民忧心忡忡,几度率领群臣进行祈祷,希望天灾能得到缓解。然而,天公似乎并未对这位新上任的皇帝垂青,灾难依然频发,百姓苦不堪言。面对这种困境,唐太宗决定召集所有朝臣,商讨应对灾难的对策,并要求他们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这一命令一出,朝中的许多人感到非常为难,尤其是像武将常何,他虽然擅长打仗,却对治国理政毫无头绪。于是,常何想到了他的门客马周,这位看似普通的文士或许能为国家出谋划策。 常何回到府邸后,急忙将皇帝的命令告诉了马周。马周沉思片刻后,开始伏案写起奏疏。他不仅写下了二十多条富有深度的建议,还整理成一份完整的奏章。次日,常何将这份奏疏送到了皇帝面前。唐太宗翻阅时,频频点头,眼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然而,他心里却有些疑惑:常何怎么会有如此卓越的才华?于是,他问常何奏疏的作者。常何毫不隐瞒,直接告诉皇帝: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所作。 得知真相后,唐太宗非常高兴,没想到常何门下竟藏有如此才子。他立刻派人请马周进宫,并亲自接见。可是,马周并没有立刻回应召唤,唐太宗焦急不已,命人一次又一次去催促,直到第四次,马周才姗姗来迟。这一情形,不禁让人联想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最终,唐太宗与马周见面后,深感他是一位有着巨大潜力的人,决定重用他,将他安排在负责机要事务的门下省。不到一年,马周凭借自己的才智一步步晋升,最终成为了唐朝的宰相。 若不是常何这样一个正直、识才如命的人,马周的命运可能会完全不同。毕竟,马周当时并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的庇护。如果不是常何的推荐,他可能仍然会默默无闻地生活在庙堂之外。 马周的早年生活非常艰难。自小失去了父母,他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尽管身世贫寒,生活充满艰辛,但他从未对命运低头,反而愈挫愈勇。年轻时,他聪明过人,对诗书情有独钟,到二十岁时,已经是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性格上,他豪放不羁,不拘小节,常常显得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少年时,他遭遇过不少嘲笑和冷眼;进入青年后,他更是常常被视为异类,但他从不在意这些流言。 很快,马周找到了一份在邻郡的小官职,但他很快意识到这份工作无法让他发挥自己的抱负,反而让他感到极度压抑。于是,他开始借酒消愁。博州刺史见状,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斥责,认为他不适合做官。马周对此毫不在意,最终决定离开这份工作,继续游历,直到他得到赵仁本的资助,来到了长安。 对于马周来说,长安之行几乎是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他没有家族背景,也没有亲戚朋友,孤身一人,身无分文。就在他面临困境时,他听说常何为人正直且好客,便决定前往投靠。这个决定,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那么,为什么唐太宗要四次亲自请马周入宫呢?有人可能认为,马周不愿立刻赴召,是因为他害怕而不敢前来,但其实并非如此。马周之所以故意拖延,是因为他深知自己缺乏强大的背景,所以必须要在最合适的时机展示自己的才华,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示个人价值。因此,他巧妙地通过几次拒绝,吊起了唐太宗的胃口,最终才答应赴宫面见。 马周从草根到宰相的经历,不仅是他个人奋斗的体现,也显示了唐太宗识人用人的非凡眼光。在成为宰相后,马周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改革建议,涵盖了官员服饰、长安城的社会秩序与交通管理等多个方面,甚至包括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这一规则正是由他提出的。 最后,马周的《陈时政疏》成为了千古传世之作,这篇奏疏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让毛主席深受触动。毛主席曾评价道:贾生《治安策》之后的第一奇文,这番话充分体现了他对马周治国理政思想的高度评价。马周的一些政治理念,如节俭于身,恩加于人,至今仍然对我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马周虽然一生短暂,仅活了48年,但他为唐朝的治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唐太宗曾亲自为他熬药治疗病痛,但最终,马周因积劳成疾,于公元649年去世,享年4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