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录》记载了顺治八年二月己亥,追究睿王多尔衮的罪行,其中提到:多尔衮曾声称清太宗皇太极的即位是通过篡位夺权取得的,他主张自己才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真正意图传位的人。这表明多尔衮曾公开宣称,自己的兄长皇太极的登基并不正当,而努尔哈赤本意是要把皇位传给他自己。多尔衮的这一说法明显是为了给自己后来的权力争夺铺路,但在顺治七年(1650年)12月,作为摄政王的多尔衮突然去世,篡位的计划也未能实现,顺治帝最终亲政,这成为了多尔衮的一大罪行。
那么,皇太极是否真的是篡夺了多尔衮的皇位呢?如果仔细研究清朝的开国历史,实际上这不过是多尔衮为了抬高自己而制造的谎言。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下面将一一为大家分析。 首先,努尔哈赤并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而是采用了八王共治的制度,他并没有自己否定自己的意图。努尔哈赤所创立的后金政权,实际上更像是一个草原上的部落联合体,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央集权政权。努尔哈赤推行的八王共治政策,也就是八家分权,每个王子都有权管理一方政事,后金的权力并非高度集中的。不过,由于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创始人,他拥有极高的威望,所有的权力都最终集中在他一人手中。尽管他提倡分权制,后期权力结构逐渐由八王共同管理,但努尔哈赤依然是最终的决策者。 努尔哈赤晚年,随着八王共治的实施,政务逐渐由八位贝勒共同商议。《旧满洲档》记载,努尔哈赤在1620年就曾宣布:以后要立阿敏台吉、莽古尔泰台吉、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阿哥和多铎多尔衮八位王子为和硕贝勒。在努尔哈赤眼中,作为大汗的他有责任对这八位王子进行管理和调度,确保政务不受个别王子影响,保持权力平衡。如果其中某个王子作乱,其他七位王子将联合起来进行审议。 为了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努尔哈赤在政治设计上预见到,继承问题可能带来的纷争,因此在对八王共治的安排中,他并未明确指定继承人。而是在有问题时通过八位贝勒协商解决,这本质上避免了某一位王子一统天下引发的内斗。努尔哈赤的目标是避免一家独大,使得任何一位王子无法通过权力斗争轻易夺取大汗的位置。 此举背后不仅仅是为了稳定政局,努尔哈赤实际上也在向后宫和各方展示其对于后金未来稳定的谨慎态度,避免出现任何可能威胁政权的内乱。 接下来说说皇太极作为继承人的问题。努尔哈赤虽然并未指定明确的继承人,但他的心中并非没有意图。从各项安排来看,皇太极很明显是他最青睐的继承人。虽然努尔哈赤没有公开指定,但他通过一系列安排让皇太极掌握了更多的权力和资源。 实际上,努尔哈赤的晚年并未严重打压皇太极,反而委以重任。比如,在努尔哈赤晚年时,他还将长子褚英的长子杜度调入镶红旗,而非让其留在镶白旗。更为重要的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也被任命为镶白旗旗主,这意味着皇太极和豪格父子实际上掌控了两大旗,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势力。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努尔哈赤实际上是为皇太极的继位铺路的。 当努尔哈赤去世后,继承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当时并没有明确的继承人。尽管多尔衮在权力上有所作为,但他并不是努尔哈赤心中的理想继承人。纵观整个后金政治格局,皇太极在四大贝勒中地位显赫,显然更符合努尔哈赤的意图,而多尔衮的继位可能带来更多的混乱。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多尔衮的角色。虽然多尔衮在历史上确实展现了巨大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但他并不是努尔哈赤心中的理想继承人。努尔哈赤晚年最宠爱的是多铎,而非多尔衮。多铎不仅是努尔哈赤的嫡幼子,还获得了更多的宠爱,这可以从努尔哈赤如何分配八旗的管理权看出。 特别是在努尔哈赤晚年,他将两黄旗的60牛录分给了阿济格和多尔衮,但他还亲自掌管了镶黄旗,并将其中的15牛录分给多铎。这种做法显示了努尔哈赤对于多铎的宠爱,且通过这些安排,实际为多铎继承汗位铺平了道路。尽管多尔衮在军事上表现出色,但他毕竟年仅14岁,根本没有成熟的政治经验。相比之下,多铎无论是在战略眼光还是政治处理上,都显得更为稳重。因此,努尔哈赤在自己去世后,应该更倾向于将皇位传给多铎,而不是年幼的多尔衮。 总的来说,皇太极并没有抢夺多尔衮的皇位。多尔衮所谓的篡位言论,更多的是他自己在为后来的权力争夺创造借口。而努尔哈赤的意图一直都是确保后金的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为皇太极继位铺路。至于后来的种种权力斗争,实际上是由于多尔衮在继位问题上过于急功近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