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虽较量多年,但三足鼎立的局面从蜀汉灭亡开始被打破。《三国志》中记载,公元263年,蜀汉后主刘禅向邓艾率领的大军投降。然而,蜀汉灭亡后,孤立的东吴并未立刻被消灭。直到公元280年5月,也就是蜀汉灭亡十七年后,东吴才被司马氏建立的西晋彻底消灭。那么,为什么司马昭消灭蜀汉后,东吴还能坚持整整十七年呢?
首先,东吴之所以能坚守如此之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江的天险地理优势。在三国之中,魏国无论是人口、兵力还是经济,都远超蜀汉和东吴。而东吴和蜀汉之所以能够抗衡强大的曹魏,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地势险要。蜀汉有险峻的山川,蜀道艰险,易守难攻;东吴也依靠长江天堑筑起防线,这也是赤壁之战能够获胜的重要因素。除了自然屏障之外,东吴后期还拥有陆抗等名将的镇守,这也是其得以长期坚守的关键。 其次,虽然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大将消灭了蜀汉,但公元265年,即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去世。根据《三国志》记载,咸熙二年,司马昭病逝,享年五十四岁,葬于崇阳陵。数月后,其子司马炎篡魏称帝,建立晋朝,并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司马昭去世后,司马氏的首要任务不是立刻消灭东吴,而是稳固内部,防止曹魏残余势力复起。即便司马炎顺利称帝,他也必须首先维护晋国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再者,晋朝作为新建立的王朝,不仅要处理自身事务,还需安抚刚刚吞并的蜀地。蜀汉经过刘备和诸葛亮多年的治理,百姓对蜀汉有深厚感情,例如诸葛亮去世时,益州百姓为之悲痛。因此,晋国在初期必须全力稳控蜀地,等完全掌握蜀汉后,再考虑对东吴用兵。否则一边进攻东吴,一边又要应付蜀地潜在叛乱,压力将大大增加。最后,三国时期虽然魏、蜀、吴的争霸最受关注,但这三国几乎都面临边境少数民族的威胁。蜀汉要征讨西南的孟获,而西晋北方则面临鲜卑族的威胁。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重要敌人。西晋为应对鲜卑族势力,投入了大量人力和军事力量。因此,司马炎在北方用兵,也给了东吴孙皓苟延残喘的机会,使其能够维持十七年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