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站在骊山脚下眺望那座巨大的封土堆,我都忍不住犯嘀咕。这底下埋着的,可是一统六国的秦始皇啊。
按理说,这么多年过去,科技都发达到能上月球了。挖开这座陵墓看看里面的秘密,应该不算难事儿吧?可为啥考古界从来没人敢动真格的?
后来我翻了不少资料,跟考古圈的朋友也聊过。才发现这事儿真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里面藏着的谜团,每一个都让人头疼。
第一个让专家们犯难的,就是陵墓里的“水银江河”。史书记载里说,秦始皇为了在地下也享受帝王排场,特意让人挖了江河湖海的形状。然后灌上水银,用机械让这些“江河”流动起来。
以前我总觉得这是史官夸张了,直到考古队用探测仪器扫描封土堆。数据一出来,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封土堆里的水银含量,比周围土壤高了几百倍,而且分布真的像极了当时的水系图。
你想想,这么多水银要是挖的时候泄漏了。别说考古队员的安全了,周围的土地和水源都得遭殃。更关键的是,水银这东西还会破坏文物。那些埋在地下两千多年的丝绸、竹简,碰到水银瞬间就会化为乌有。
有朋友问,能不能先抽干水银再挖?我只能说,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这么大的体量,怎么抽?用什么容器装?这些都是没解决的难题。
再说说第二个谜团,就是那些藏在暗处的机关。虽然我们没真的挖到墓室,但从陪葬坑的情况就能看出端倪。
兵马俑坑出土的时候,考古队员就发现过不少箭头。这些箭头不仅锋利,还带着防锈涂层。两千多年过去,拿出来照样能划破纸张。
更让人震惊的是最新的木材研究。科研人员分析了657份炭化的木头样品,发现一个怪事。骊山脚下明明到处都是树,可修建兵马俑坑时,秦人偏偏要去秦岭高海拔山区砍冷杉和云杉。
光四个陪葬坑用的木头,就够160辆半挂重卡装。你说能调动这么多人进山伐木、运木的王朝,造点精巧的机关算啥难事?说不定墓室里真有传说中的连弩、流沙,谁也不敢拿生命去赌。
最让人纠结的,其实是第三个谜团——挖开之后,我们能保住里面的文物吗?这事儿有过前车之鉴,教训惨痛。
当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刚挖出来的时候色彩鲜艳,还带着花纹。可接触空气没几分钟,就开始发黑、变脆,最后碎得不成样子。
秦始皇陵里的文物,肯定比马王堆的更珍贵,也更脆弱。考古队员就算能安全打开墓室,也没法瞬间创造一个和地下一模一样的环境。温度、湿度、氧气含量,任何一个指标不对,文物就可能毁了。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副院长就说过,现在连土遗址保护都是世界难题。陪葬坑的木头研究都得小心翼翼,更别说核心墓室了。
有人可能会说,等科技再发展发展不就行了?可谁也说不准要等多久。万一这期间,陵墓因为自然原因损坏了怎么办?
其实现在的考古理念早就变了。不再是“挖出来才是保护”,而是“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用探测技术一点点摸清陵墓的结构。比如已经知道封土下有个九层的台体,中间是空的,对应着墓室的位置。
每次想到这些,我就觉得挺有意思的。秦始皇当年费尽心机修建这座陵墓,想把生前的一切都带到地下。他肯定没想到,两千多年后,正是这些精心设计的防护,让他的陵墓一直保持着神秘。
说到底,我们不敢开挖,既是因为技术不够,更是因为敬畏。敬畏这座伟大的建筑,敬畏里面的文物,也敬畏历史留给我们的悬念。或许等未来的某一天,技术成熟了,这些谜团会一个个解开。但现在,就让它安安静静地待在那里,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