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许多名将,常常和李靖、郭子仪一起被提到,他们在历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李世民辅佐帝国和安史之乱的平定过程中。然而,除了这两位传奇人物外,还有一位将领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他虽然没有那么显赫的名气,但在大唐的历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李晟。这位曾征战吐蕃、收复长安,并为大唐的延续贡献了巨大力量的名将,值得我们铭记。 李晟,字良器,陇右临洮人,出身于武将世家。李晟的祖父和父亲都在陇右担任副将,因此李晟从小就在浓厚的军事氛围中成长。他年轻时,以勇猛刚烈的性格和精湛的骑射技巧闻名。当时,他父亲早逝,李晟一直陪伴母亲,孝顺之情可见一斑。他的武艺在当时也有着极高的声誉,成为许多人称赞的对象。 18岁时,李晟参军,身高六尺(大约180厘米),武艺高强。有一次,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率军进攻吐蕃,在战斗中,吐蕃一名骁勇的将领爬上了城楼,顽强地抵抗唐军,并射伤了不少唐军士兵。王忠嗣非常愤怒,决定挑选一名射箭最精准的士兵,去射杀这名敌将。李晟挺身而出,他拉弓射箭,精准无误地射中了吐蕃将领,将其当场击毙。这一箭不仅展现了李晟非凡的箭术,也极大地鼓舞了唐军士气。王忠嗣为此厚赏李晟,还亲自拍着他的背称赞他为“万人敌”,对他的勇气和箭术给予了高度评价。 之后,李晟被凤翔节度使高升重用,参与平定西北一带的羌族叛乱。公元769年,吐蕃进攻灵州时,李晟时任凤翔右军都将,他亲自带领军队出征,并成功大破吐蕃,之后多次击退吐蕃的入侵,威名远扬,并被封为合川郡王。他的英勇事迹使他在唐朝的军界声名显赫,最终被召入京城,担任右神策军都将。
公元779年,唐德宗即位,吐蕃与南诏联合入侵剑南地区。唐德宗命令李晟率神策军前往援救,李晟带领大军越过漏天(今四川雅安),攻克飞越、平定肃宁三城,横渡大渡河后与唐军主力会合,最终大败吐蕃和南诏的联合军,擒杀数万敌军,确保了西南地区的安定。 李晟的另一大成就是他在征讨唐代藩镇割据方面的卓越贡献。唐朝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藩镇割据成为了唐朝的长期隐患。特别是在唐代宗时期,许多藩镇节度使拥有了独立的财政、任命官员的权力,甚至可以组建自己的军队。这种割据现象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直至唐朝灭亡。 唐德宗即位后,便着手削弱藩镇的权力。作为深知藩镇危害的帝王,德宗在位的第三年拒绝了成德节度使父死子继的请求,导致四镇的节度使叛乱。李晟作为平叛的主要将领,采取了一系列果断行动,极大地挫败了藩镇割据势力,成功保护了中央政权的稳定。 783年,朱泚叛乱爆发。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兵前来平叛,但当他们经过长安时,由于唐德宗未能妥善犒赏士兵,军心产生了不满。士兵们愤怒地发动兵变,唐德宗在混乱中逃离了宫廷。朱泚在长安称帝,四镇的其他叛将与他联合,形成了强大的反叛势力。此时,李晟正在征讨四镇,他接到德宗命令,决定前往救援长安。 在此时,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从河北赶来支援,驻扎在咸阳。朝廷指示李晟与李怀光合兵,但李怀光屡次拒绝李晟出征,认为李晟不够稳重,批评他穿着华丽的锦裘,出征时应保持庄重。李晟却反驳道:“将帅当有威信,必须让士兵们记住我,这样才能赢得他们的忠心。”不久,李怀光与朱泚暗中勾结,李晟决定主动出击,借机稳住自己军中的士气,并秘密准备兵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粮草补给,李晟亲自检阅了三军,激励将士们誓死捍卫朝廷和皇城的尊严。由于李怀光感受到李晟的威胁,最终逃往了河中地区。李晟集结军力,成功进攻长安,经过两天激烈的战斗,唐军攻入长安,击败了叛军,并安抚百姓,确保了百姓生活不受干扰。 李晟攻克长安后,立即发布命令,指挥军队安抚百姓,并要求军士不得侵犯百姓的财物。唐德宗回到长安后,对李晟大加奖赏,封他为凤翔、陇右节度使,并改封西平郡王。李晟随后继续驻守陇西,抵御吐蕃的入侵。他深知吐蕃的威胁,多次向唐德宗进言,但由于受到吐蕃反间计的影响,李晟最终被德宗猜疑,失去了兵权,仅被任命为太尉。 李晟一生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劝谏,严格治军,家庭教育也非常严格。他在军事和政治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唐德宗对他宠爱有加,李晟去世后被追封,并列入凌烟阁,享有极高的荣誉。朱元璋在修建历代帝王庙时,特别推崇李晟,认为他是唐朝最重要的功臣之一。 李晟的儿子中,最为出名的是他的第八子李愬。他因在雪夜袭击蔡州平定淮西而声名远扬。李晟在西北的防守、平定藩镇割据、收复长安等一系列行动,直接促成了唐朝的延续,直到唐朝灭亡的时刻,李晟的影响仍然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