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strongu003e问题:如何才能每天读到这样的故事呢?u003c/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回答:请动动手指点击上方关注小编!u003c/strongu003e任何朝代即便走到末路,往往仍会涌现出几位影响深远的风云人物或历史名臣,他们在乱世中或能留下浓重的一笔。u003cp data-we-empty-p class=imgbox!--{img:0.jpg]
晚清时期,列强环伺,国家动荡不安,正是在这样的危局中出现了被称为清末中兴的四位要臣: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与李鸿章。四人都是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其中李鸿章常被人称作清廷的糊裱匠——他像个替罪羊一样,用自己的力量去修补满目疮痍的晚清体制,维持表面的统治秩序。与此同时,他也是四人中受诟病最多、争议最大的一位,个人评价颇为复杂,既有功绩也有过失。 李鸿章一方面推动洋务,兴办船厂、军械厂,组建北洋水师,为清朝的富国强兵出过力,可另一方面又曾代表清廷签署多项不平等条约,因此常被指责为卖国投降的代表人物。晚年他多次流露出忧虑,对后来者发出警告:u003cstrongu003e我们中国要谋求发展,若要没有后患,必须先灭掉日本这个国家u003c/strongu003e。为何身为一代重臣的李鸿章会有如此深刻而激烈的判断?其中有深刻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作支撑。 李鸿章出身进士,成名于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事。他早年在曾国藩幕下学兵,掌握练兵、组织军队的本领,回安徽后又创建淮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重要力量,因而被朝廷重用。眼见国势衰微,他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以自强,推行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和海防力量,并亲自组织北洋水师,被后世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之父。u003cp data-we-empty-p class=imgbox!--{img:1.jpg]在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外敌的判断带有时代局限性。他亲眼见证并参与了清廷同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注意到日本在背后窥伺、甚至对台湾有过武力侵犯。但当时的他并没有彻底意识到日本的扩张野心,把日本视作跟远方的西方列强一样,可以通过外交和让利来缓和关系。他曾向清廷上书,建议主动改善与日本的外交,适当给予利益倾斜,认为这样可以阻止日本与西方结盟;若与日本交恶,日后可能面临西方与日本的双重夹击;甚至抱有借日本之力调和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想法。可见,那一时期的李鸿章对日本的认知仍然浅显,没有看清明治维新后日本已迅速崛起为带有帝国扩张性的资本主义强国,其掠夺侵略的本性已不同于旧时倭寇。 改变李鸿章对日看法的,有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一个关键人物。首先是那场众所周知的战争——甲午中日海战。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朝作为宗主国出兵干预,而日本也向朝鲜增派军队,挑起与清朝的冲突,最终引发中日甲午海战。当时清廷内部腐败、指挥不力,加上慈禧为庆寿而消耗国力,李鸿章则为保全自己多年来组建的北洋水师和个人地位,主张通过谈判求和。谈判拖延错失良机,临时应战后清军溃败。1895年李鸿章奉命以全权代表身份赴日本马关和谈,按照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旨意处理战后事宜。然而他万万没料到日本的条件之苛刻:要求割让大沽口、天津、山海关等地,并索赔三亿两白银——这些要求比西方列强的条件更为嚣张。面对日本的强硬姿态,李鸿章一度迟疑不愿签字,还在日本遭遇激进分子刺杀未遂,惊动之下最终不得不逼于形势,在丧失主权的《马关条约》上签字。u003cp data-we-empty-p class=imgbox!--{img:2.jpg] 除了甲午战争这件触目惊心的大事外,另一个促成他认知改变的关键人物是宋育仁。宋育仁是晚清著名思想家,长期旅居海外,曾以公使身份在外通晓国际形势与列强动态。甲午战争爆发时,他对局势高度关注,并曾提出前瞻性的军事建议:派一支水师从菲律宾北上直取日本长崎与东京,以围而打之、消耗敌力,掌握战争主动权。此策被慈禧以妄生事端驳回,但宋育仁对日本实际状况的判断却一针见血:他指出倭兵少财乏——日本在资源与财政上都相对匮乏。宋育仁的结论刺中了要害:日本为解决自身资源短缺,只能通过对外侵略与吞并来扩展生存空间。这样的分析深深触动了李鸿章,使他认识到日本并非可以通过利诱或小恩小惠化解的邻国,而是一股必须警惕的扩张势力。u003cp data-we-empty-p class=imgbox!--{img:3.jpg] 签订《马关条约》后,李鸿章心惊胆战,仓卒返回国内,从此他对日本的判断发生根本性转变。在国内关于塞防还是海防的争论中,他坚定支持重视海防、建设海军。与那些仍把日本仅仅看作流窜海盗、可忽视的小国的大臣们不同,李鸿章开始明确认识到日本的野心与危险,并愤然告诫后人:u003cstrongu003e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是无法喂饱的,和中国必有一战。要想中国没后患,必须先灭其国u003c/strongu003e。可惜他当时的预警已显迟缓,未能在更早阶段彻底扭转局势。u003cp data-we-empty-p class=imgbox!--{img:4.jpg] 在拿到割地赔款后,日本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随之上升。后来日本在1904年击败传统强国俄国,扩大了在远东的利益;更在1931年开始全面侵华,企图吞并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与屈辱。正因如此,研读历史有助于看清真相;铭记历史才能防止重蹈覆辙。李鸿章的警示源自血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与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