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几乎达到了神话的程度,他几乎被塑造成一个完人。在许多中国人心目中,诸葛亮一直是忠诚与才智的象征,他的形象几乎固定为古代楷模。他不仅在忠诚与智慧上无可挑剔,甚至在军事和治国理政方面也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能力,几乎是一个全能的人物。可是,真实的诸葛亮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从几个方面来看,或许能够揭开他的真面目。
首先,诸葛亮的用人能力并不像刘备那么高明。大家熟悉的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家喻户晓。若诸葛亮能识人得当,如何会选用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呢?事实上,诸葛亮非常看重马谡,而刘备则曾一语道破马谡的缺点,说他言过其实,不适合重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识人方面存在问题。相比之下,刘备在世时,蜀汉拥有五虎将,人才济济,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帮助刘备打下了基业。然而,当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身边却没有多少可以依赖的将领,唯一能够承担北伐重任的姜维也显得孤掌难鸣。此时,蜀国几乎没有什么能够担当大任的将领,因此有一句话广为流传: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廖化曾在关羽手下担任文职,最后只能被委任为先锋,这也反映了蜀国人才的匮乏。 其次,诸葛亮太过于亲力亲为。作为国家的丞相,诸葛亮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甚至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务,他都要插手。尤其是晚年,他几乎没有放手让别人处理事务,甚至连军罚这种琐事也要亲自处理。诸葛亮自己曾说过,他接受了先帝的重托,就必须全力以赴,决不能有任何差错。然而,这种过度的操心和过度的劳累,最终拖垮了他的身体。司马懿曾评价他: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这也许正是诸葛亮早逝的原因之一。在第五次北伐时,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让他精神和身体俱疲,最终在五丈原因病去世。再者,诸葛亮过于谨慎,甚至有些固执己见。以马谡为例,诸葛亮违背了众人的意见,依然任命马谡去守街亭,结果导致了街亭失守的重大失误。另外,诸葛亮在北伐时显得过于小心谨慎,没有完全信任魏延的建议。魏延曾提出可以通过子午谷的计策,带领五千精兵直捣许昌,打个措手不及。如果诸葛亮采纳了魏延的计划,可能会给魏国一个突然的打击,甚至有可能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打破僵局。但诸葛亮却认为这种做法过于冒险,他选择了稳扎稳打,结果错失了最佳时机。如果他当时能放手一搏,也许北伐的结果会大不相同。 关于诸葛亮在白帝城的托孤,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为了刘禅顺利继位,但其实其中也有一定的野心成分。刘备知道诸葛亮才智出众,意识到他有可能取而代之,这也让刘备在托孤时有所警惕。史书中生动地描写了诸葛亮听到托孤的消息后那强烈的反应,他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可见诸葛亮心中其实并非毫无波澜。此外,托孤时在场的还有李严,李严曾平定过叛乱,军事才能也很出色,托孤之前他已经是尚书令,掌管内外军政大权,而诸葛亮当时主要负责丞相职务。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权力制衡,刘备把李严也包括在托孤之中,显然是为了避免李严与诸葛亮争权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