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初期,局势实际上由两个强大势力主导,那就是袁绍和袁术之间的激烈竞争。这段历史不仅是两位领主的对抗,更是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袁绍和袁术——之间的一场兄弟之争。 袁术是袁家四世三公的嫡长子,拥有显赫的地位,注定对出身庶子的袁绍产生优越感。不过,袁绍因幸运被过继到伯父家,获得了与袁术相同的嫡长子身份。尽管如此,袁术依然对袁绍心生轻视。这让人不禁联想到欧洲历史,尤其是俄罗斯曾被金帐汗国统治了两百年,因此不被视为“自家人”。即便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娶了东罗马的末代公主索菲亚,俄罗斯在西方的地位仍未得到认可。
三国初期,围绕着“二袁”的竞争,展开了两大阵营的对抗。曹操支持袁绍,而刘备则因与公孙瓒的友谊,坚决支持公孙瓒。公孙瓒与袁术结盟,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与此同时,陶谦也加入了袁术和公孙瓒的阵营,这也是曹操对陶谦怀有仇恨,誓言要除掉陶谦的原因之一。陶谦最终任命刘备为徐州牧,这也为后来的三国局势埋下了伏笔。 在这段时间里,袁绍对汉献帝抱有敌意,认为汉献帝是董卓扶植的傀儡,不再具备汉室的正统地位。因此,袁绍一直希望推翻汉献帝,扶持刘虞取而代之。许攸曾密谋在汉献帝北巡时刺杀他,但曹操意识到汉献帝的重要性,认为依托汉献帝才能获得更大的权力,最终实施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 在“二袁”之间的实力对比上,袁术显然占据了更大的优势。袁绍一度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甚至连公孙瓒都敢当面羞辱他。公元191年,袁术和袁绍因争夺豫州爆发冲突,公孙瓒派弟弟公孙越率领一千骑兵支援袁术,结果公孙越在战斗中被流箭射杀。公孙瓒因此有了借口,将愤怒发泄到袁绍头上。袁绍最终做出了让步,将渤海郡割让给公孙瓒,这为日后袁绍击败公孙瓒埋下了伏笔。 当时,袁绍虽然尚未能与袁术正面交锋,但公孙瓒的存在让他感到威胁,迫使他不得不采取行动。这一时期的局面,如果放到今天来看,或许会让人产生某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带着一丝陌生。历史的轮回常常让人产生这样的错觉。 公孙瓒在获得渤海郡后,虽然有了进入中原的通道,但当时的中原局势非常复杂,各路势力交织,尤其是黄巾军的余党在青州势力强大。为了稳住局面,公孙瓒不得不与黄巾军不断交战。此外,公孙瓒还面临着袁绍的压力,必须继续与袁绍对抗,这导致了著名的界桥之战的爆发。公孙瓒在这场战役中惨败,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失去了继续对袁绍施加压力的机会,公孙瓒的局势迅速恶化。 与此同时,袁绍趁机进攻青州,攻击田楷和刘备。史书《后汉书》记载,袁绍与田楷持续作战数年,双方的粮草消耗殆尽,士兵疲惫不堪,民众深受其害。最终,刘备受陶谦任命,赶赴徐州进行救援,最终接管了徐州。这也为袁绍的势力进一步扩展创造了条件。袁绍成功排挤了田楷,击败了孔融,掌控了青州,而曹操则在其中找到了自己崛起的机会,获得了青州兵力。 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中,公孙瓒的失败似乎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结局。由于杀害了受到袁绍支持且广受幽州人民爱戴的刘虞,公孙瓒不得不在北方战场陷入困境。袁绍的将领麴义在鲍丘一战中大败公孙瓒,斩首两万余人。公孙瓒的控制范围逐渐崩溃,代郡、广阳、上谷等地的官员纷纷倒戈,支持袁绍。最终,公孙瓒在败局中选择自焚身亡。实际上,袁绍灭公孙瓒的过程从公元191年的界桥之战到公元199年公孙瓒自焚,历时长达八到九年,几乎贯穿了整个三国初期的动荡时期。 为何在这场长时间的斗争中,没有任何一方主动出面调停呢?背后有几个原因。 首先,袁术希望公孙瓒能继续消耗袁绍的力量。对于袁术来说,公孙瓒与袁绍的长期对立正是他最希望看到的局面。此时,袁术已经在公元197年自称帝,这种内部分裂的局面对他有利。因此,袁术不仅不会调解这场冲突,反而会暗中支持公孙瓒,帮助他继续削弱袁绍的力量。 其次,袁绍与公孙瓒的矛盾实际上属于“二袁”之间的争斗。由于袁绍与袁术实力强大,其他势力根本不敢插手调解。任何第三方试图介入,都会被视为挑战这两个大势力的权威,后果可能非常严重。虽然刘备当时有一定影响力,但他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插手这场斗争,更谈不上能够让袁绍和公孙瓒停止战争。 最后,第三方的危机感也加剧了这种局面。曹操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深知,一旦袁绍和公孙瓒分出胜负,自己的兖州就会成为下一个目标。因此,曹操宁愿让袁绍和公孙瓒继续消耗,自己则在背后悄然壮大实力。正因为如此,曹操并未主动出手调停这场冲突,反而在袁绍和公孙瓒两败俱伤时,逐渐崭露头角。 这种局面与今天国际社会在面对类似冲突时的态度相似,尤其是当大国之间发生对抗时,旁观者的介入往往会带来巨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