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隋唐时期的三省制度中,有三个重要的省份: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而这三个省的最高官员分别是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令。然而,很多人会感到困惑,为什么中书省和尚书省的最高官员都是令,而门下省的最高官员却是侍中?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析一下这一现象。
侍中这一职务最早出现在秦朝,最初是丞相派驻宫廷中的下级官员。到了西汉初期,侍中的职责发生了变化,成为皇帝的侍从并附加了一些职衔。由于这种职衔没有明确的等级限制,侍中的职责也相对混乱,既有可能成为皇帝的顾问,也有可能负责一些琐碎的事务,如为皇帝服务等。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内外朝制度之后,侍中成为了许多外朝官员进入内朝的重要职衔。 东汉时期,由于光武帝实行了将权力集中在尚书台的政策,连宦官干政的职务也都与尚书台有关,这使得侍中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主要是在尚书台的协助下工作。直到汉献帝即位后,汉廷为了替代已经没落的宦官集团,决定让侍中负责省尚书事,并由士人担任此职。然而,东汉此时已接近灭亡,侍中的角色依旧是有限的。 尽管东汉时期侍中的权力已经大幅缩水,但这个职务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反而被后来的各个朝代继承下来。在曹魏、蜀汉和东吴等时期,侍中继续担任皇帝身边的重要职务,负责宫内事务及朝政。到了曹魏时期,侍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中书省,和尚书台一起参与朝政,实权一度大过三公。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设立了以侍中为长官的门下省,并将门下省的职责之一设定为将皇帝的诏令和文书送交尚书台。到东晋时期,门下省的职责逐渐增加,特别是在十六国时期,门下省逐步形成了对皇帝诏令文书的实际审核权。 隋朝建立三省制度后,门下省的审核权得到了正式制度化。由于门下省的最高官员自西晋以来一直是侍中,隋朝仍沿用了这一传统,尽管为了避讳,隋文帝将侍中一职改称为纳言。然而,在唐朝建立后,这一职务的名称又被恢复为侍中,并一直延续至唐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