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部分军队高级将领因地方缺乏干部,选择转业离开了军队。孙志远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很多人可能对孙志远的事迹不太熟悉,他的革命经历与其他人相比有着独特之处。尤其在解放战争期间,孙志远曾一度担任兵团领导职务。如果他没有选择离开军队,最后的军衔或许会是什么呢? 回顾孙志远的革命经历,早在1929年,他就加入了共青团,并很快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然而,孙志远并没有留在革命根据地苏区,而是选择深入地下从事秘密活动。他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军官,曾在北平师范大学学习。在学校期间,他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并立志为实现革命理想而奋斗。 九一三事变爆发后,孙志远和同学们前往南京,宣传抗日救国的理念。由于这一行动遭到当局镇压,孙志远甚至被学校开除。尽管如此,这些困难没有让他放弃,反而使他更加坚定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前往张家口从事兵运工作,并在这里建立了地方党组织。1933年,他被派往东北军担任教官,结识了吕正操。当时,东北军中已有一些共产党成员在进行秘密活动,吕正操也在这一背景下成为了共产党的一员。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吕正操的部队脱离了国民党军队,成立了人民自卫军,孙志远被派往该部工作。经过多次改编,这支部队最终成为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孙志远担任了政治部主任。在此之后,该部队与孟庆山领导的武装力量合并,组建了冀中军区。冀中军区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平原游击战,而这种战法比山区游击战更加艰苦。特别是在秋冬季节,战斗区域几乎没有任何遮挡,士兵们只能通过地道战、地雷战等方式继续与敌作斗争。 1943年,孙志远被调往延安,接受更系统的学习与工作安排。随后,他被安排到晋绥军区担任政治部副主任。当时的晋绥军区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贺老总和关向应为首的那个时代。随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成立,晋绥军区成为了一个二级军区。吕正操被派往晋绥工作,而孙志远作为他的老搭档,也被调动到晋绥军区加强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和谈开始进行。孙志远被调任至军调部集宁执行小组,担任和谈的代表。在和谈破裂后,孙志远又回到了晋绥野战军,担任政治部主任,负责晋绥三纵的政治工作。与此同时,地方上的土改工作急需人手,尽管孙志远身为军官,他还是担任了晋绥土改工作团的团长,肩负起了当地土改任务,确保了后方的稳定。 1948年,随着吕梁军区主力成立七纵,孙志远被调任为该部的政委。七纵虽然成立较晚,但此前一直配合其他部队参与战斗,参与了多次区域性战斗。在这一时期,孙志远的工作逐渐向政治工作延伸。1949年,随着兵团的组建,孙志远被从七纵政委岗位调任至第一兵团政治部主任。在新中国成立前,他又被贺老总调往西南局,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和军队机构建设急需完善,孙志远被调任为政委院副秘书长,并先后在国家建委、国家经委担任副主任等职务。 那么,如果孙志远没有选择离开军队,按照他的资历和职务,他最终可能会获得怎样的军衔呢?军衔授予不仅仅看资历,还要考虑战功。在评定军衔时,战功尤其重要。孙志远在土地革命时期主要从事地方工作,缺乏在红军中的直接职务。虽然他在抗战期间担任过二级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分区司令员和旅政委等职务,但若按照他的资历来看的话,晋升为上将的可能性较小,最多可能会被授予中将,甚至少将。这是因为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孙志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地方工作中,缺少直接的战斗指挥经验。 例如,准兵团级少将解方,虽然在土地革命时曾在东北军工作,抗战中期才回到组织工作,但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了12兵团参谋长。按理来说,他应该能被授予中将,但由于他在军队中的时间较短,大部分时间担任参谋职务而非主官,缺乏足够的战功。同样,副兵团级中将阎揆要,虽然在1926年加入党,并在土地革命时期从事兵运工作,但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多担任参谋职务,未能积累足够的战功。因此,阎揆要和其他类似的军官,虽然担任了高级职务,但由于战功不突出,通常被授予副兵团级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