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三国演义》中被公认的第一猛将,几乎毫无争议,那就是吕布!不过,三国十二大猛将的排名却颇有趣味,例如张辽、魏延竟未能进入榜单,而连赵云也只能排到第四位。 在《三国演义》中,猛将众多,每位武将都有自己辉煌的巅峰之战,也有黯然失意的时候。像赵云,在长坂坡的表现英勇潇洒,连见惯绝世猛将的曹操都对他颇为欣赏,甚至有意招揽。然而,到了凤鸣山之战,当赵云被围困无法突围时,他也会感慨道: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可见即便是顶尖猛将,也有起伏。正因如此,在评价武将战斗力时,往往会引发不少争议。 为了减少这种争议,我们在评估武将实力时,不妨只参考他们的巅峰之战。毕竟,巅峰之战最能体现一个武将的最高战力。
第一,吕布。吕布的巅峰之战出现在诸侯讨董时期。当时董卓作乱朝堂,引发众怒,十八路诸侯联合起兵讨伐董卓。初时,董卓派出大将华雄迎战,但华雄根本不是关羽的对手,很快被秒杀。随后董卓派出了吕布。吕布一出场,就轻松击败众将,令诸侯无人敢轻易出战,最终只有张飞上阵,才稍稍挽回局面。 虽然张飞与吕布大战五十回合仍不分胜负,但关羽主动前来助阵的细节显示,当时张飞极有可能已落于下风。即便关羽与张飞联手对战吕布,三十回合后仍无法取胜,最终刘备亲自上阵才勉强击败吕布。可见,吕布的实力之强超乎想象,即使关羽、张飞联手也无法轻易战胜他,因此吕布当之无愧是三国第一猛将。 第二,关羽。吕布稳居第一鲜有争议,但第二名则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应为赵云,也有人觉得徐州时期的张飞能与吕布大战百回合不分胜负,因此张飞才是第二。然而在本文看来,三国第二猛将并非赵云或张飞,而是关羽。 在土山之战中,曹操派徐晃、许褚联手拦截关羽,却被关羽轻松击退,当时的关羽尚未得到赤兔马,武力尚未达到巅峰。穰山之战中,赵云与许褚三十回合平手,再次交手仍未分胜负,说明巅峰期的关羽明显高出赵云一筹。关羽投降曹操后获得赤兔马,实力进入巅峰期,他斩杀颜良、诛文丑,震惊众人。即便张飞偷袭关羽,也被轻松躲过,由此可见巅峰期关羽比张飞更强,因此应排第二。 第三,张飞。张飞的巅峰之战出现在徐州时期。在虎牢关前,他与吕布大战五十回合虽不分胜负,但已略显下风。到了徐州时期,张飞能与吕布大战百回合不分胜负,令人惊讶。尽管吕布随岁月增长武力有所下降,但张飞的成长速度极快。在古城相会中,张飞偷袭关羽失败,这让人们对关羽和张飞的武力评价发生巨大变化。 在《三国演义》中,偷袭是一种威力极大的战术,白马之战关羽一回合秒杀颜良,穰山之战赵云一回合秒杀高览,汉中之战黄忠斩杀夏侯渊,都靠偷袭取胜。然而张飞无法偷袭成功关羽,反而被轻松躲过,可见关羽武力略胜张飞。 第四,赵云。赵云初登场便与文丑打平,穰山之战又与许褚平手,显示出其顶级猛将的实力。长坂坡之战是赵云的巅峰之战,其最令人惊叹的并非勇武,而是超强的持久作战能力。这种耐力使他能在长时间激烈战斗中保持高强度输出,最终击败众多高手,因此排名第四。 第五,马超。有人对马超排第五不服,认为他可以与吕布比肩。但在葭萌关之战,马超与张飞大战二百回合仍不分胜负,互用计谋偷袭也未能取胜。虽然马超年龄处于壮年,而张飞年近五旬,但马超仍无法击败张飞,可见巅峰期张飞实力略胜马超。投奔刘备后,马超见识到赵云的战绩,也对其倍加敬重,说明马超武力不及赵云,因此只能排第五。 第六,颜良。在白马之战中,颜良被关羽一回合击杀,给人留下酒囊饭袋的印象。但在此之前,他曾二十回合击败徐晃,令曹营众将不敢出战,足见其实力可排前五,但因最终死得太快,只能排第六。 第七,黄忠。黄忠的上限难以估量。长沙城之战中,年近六旬的黄忠与关羽打平;汉中之战斩杀夏侯渊,显示出强悍实力。按常理推测,他年轻时应更强,因此暂定第七。 第八,文丑。文丑与颜良齐名,实力不容小觑。磐河之战与赵云大战五六十回合不分胜负,延津之战轻松击败徐晃、张辽联手,可见其实力稳居前列,因此排第八。 第九,许褚。许褚之所以排在典韦之前,是因为他首次与典韦交手时占据上风,主动挑衅典韦并掌控战场节奏,最终被曹操使用计谋抓获,显示出他在该战中实力更胜典韦。第十,典韦。同样理由。 第十一,夏侯惇。夏侯惇以不怕死著称。濮阳之战,他成功拦截吕布,两人大战至下雨才撤;土山之战,他成功拦截关羽,迫使关羽撤退。可见夏侯惇战力极强,只是因被射瞎一只眼而逐渐退出一线战场,导致名声被低估,否则完全能进入前十。 第十二,庞德。庞德是马超副将,一直被低估。襄樊之战中,他与关羽大战一百回合打平,才引起关注。但当时关羽已年老,不久庞德去世,因此只能排在第十二。 总的来说,三国最厉害的十二位猛将依次为:吕布、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颜良、黄忠、文丑、许褚、典韦、夏侯惇、庞德。其中,吕布稳居第一,名副其实;张飞第三,赵云第四,而张辽、魏延等人则未能进入榜单。(本文参考《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