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尤其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家里有七个兄弟,而他在兄弟们中排行倒数第二。有一次,孔融的父亲带回了一篮子梨子,家里人都很疼爱他,便让他先挑选。孔融从篮子里挑来挑去,最终选了一个最小的梨子。孔融的父亲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你选最小的梨子呢?孔融回答说:因为我年纪小,所以应该吃最小的。父亲又问:那你弟弟还没你小,为什么不给他呢?孔融毫不犹豫地说:他比我小,我应该让给他。那时孔融只有四岁,却已经懂得了谦让,懂得尊敬长兄,关爱弟弟。这件事传了出去,成为了父母教育孩子的经典榜样。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鲁国人,是孔子第十九代孙,也是建安七子之一。建安七子是指当时的七位杰出文人,他们在学术和文学上都有卓越成就。孔融曾担任过北海相、青州刺史等职务。公元196年,袁绍派其子袁谭进攻北海,孔融不敌,败逃。后来,他被朝廷征召,先后担任少府、太中大夫等职务。然而,由于得罪曹操,孔融最终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被曹操处死。 从孔融让梨的事来看,他是一位十分孝顺的孩子。然而,他晚年被曹操处死时,其中一个重要的罪名居然是不忠不孝。这究竟是孔融自己变了,还是曹操故意加以冤枉呢? 孔融最具争议的一点,是他曾提出过父母无恩论。他曾说过: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这段话的意思是,父亲对孩子并没有真正的亲情,他生孩子不过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欲望,而孩子对母亲也没有真正的亲情,只不过像寄存在瓶子里的物品,离开了就没有关系了。这种观点极端而冷漠,几乎违背了传统的孝道思想。
这段话成为曹操杀孔融的一个借口。虽然孔融是孔子的后代,而且四岁就懂得让梨,但他竟然说出如此无情且不符合儒家思想的话,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即使放在今天,这种话也让人无法接受。然而,笔者认为孔融并未真正说过这些话,这段话很可能是曹操为了陷害孔融而编造出来的。 孔融一直忠心于东汉朝廷,他早就看出曹操心怀不轨,不愿与曹操同流合污,因此在朝堂上多次冒犯曹操。例如,曹操攻破邺城后,曹操的儿子曹丕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便写信讽刺曹操,暗指曹操像周公一样为自己的儿子娶了妲己。曹操远征乌桓时,孔融又写信讽刺曹操。曹操早就对孔融心生杀意,只因孔融名声在外,难以下手。最终,曹操罗列了多个罪名,指使下属弹劾孔融,并将其处死。 参考文献: 《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