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在微风中飘舞,带来了一丝萧瑟的气息,大家好,我是枫叶吹兮。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的强力扩张下,已经横扫了欧亚两大洲,至公元1259年,他们迫使高丽在继新罗后投降,蒙古的势力几乎已经紧邻日本。这时候,虽然蒙古帝国已经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日本仍然没有与其接触。对于志向远大的元朝皇帝忽必烈来说,这样的情况是无法容忍的。起初,忽必烈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软硬兼施,进行接触,然而当时的日本政权并不掌握在天皇手中,而是在镰仓幕府的北条时宗手中。北条家族的武士政权凌驾于公卿大臣之上,权势极为强大,傲视群雄。由于当时蒙古帝国的强大,岛屿上的日本人并未意识到这股力量的庞大与威胁。
也许正是这种低估和不了解,才导致了接下来的冲突。日本拒绝与元朝进行不平等的外交合作,并且杀害了元朝派出的使者,这让忽必烈非常愤怒。与此同时,南宋已经灭亡,大理被征服,元朝的形势一片大好。面对这样一个小小的岛国敢与自己作对,忽必烈显然不能容忍。当然,这只是他决定征服日本的部分原因。另一重要原因是战争中的俘虏问题。忽必烈不希望像历史上某些统治者那样大规模屠杀俘虏,这不仅会激起汉人反感,还会留下负面的历史评价。而战争正好为消除这些俘虏提供了机会。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便是日本传说中的财富。据《旧唐书》记载:倭国献琥珀、玛瑙,琥珀大如斗,玛瑙若五斗器。《新唐书》也有类似记载:永徽中,倭献琥珀,玛瑙若五斗器。对游牧民族来说,掠夺财富一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1274年,元朝发动了对日本的登陆作战。蒙古军队经过成吉思汗的严格训练,军纪严明,组织结构非常严密,每十人、百人、千人、万人分为不同的战斗单元,每个单元都有指挥官。由于军队的纪律性和组织性,蒙古军队在战斗中表现得异常勇猛。此外,元朝在火器的使用上也领先世界,曾在欧洲打下赫赫威名,这次东征中,火炮作为秘密武器出现在了战场上。与之相比,日本的部队以主从关系为基础,组织虽然紧密,但大多数部队都依赖各自的家臣,因此战斗时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缺乏统一的指挥与战术,战斗方式较为混乱,难以与元军抗衡。 所以在初期的战斗中,元军几乎是横扫一切。但是,为什么他们最终会被击退呢?首先,必须考虑到日本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在一次追击战中,元朝的左副帅刘复亨为了更好地指挥,骑马下坡进攻,却被日本前线指挥藤原景资射落马下。元军统帅受伤后,进攻势头有所放缓,天色也渐渐暗淡,进攻被迫停滞,元军不得不撤退到博多湾。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博多湾恰好位于台风的常发区。在元军准备撤退时,猛烈的台风袭击了整个地区,这场神风最终导致了元军的首次失败。然而,元朝的将领忻都将失败归咎于神风,并没有从这次失败中汲取教训。由于忽必烈多次派遣外交使节送信,但始终未得到日本的响应,忽必烈决定再次派兵征伐日本。这一次,他指派了擅长水战的南宋将领范文虎,但由于他是降将,军事指挥上并未受到重视。 在第一次战斗后,日本在博多湾沿岸修筑了石坝来防御元军的再度入侵。这个石坝在元军第二次入侵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防御作用。今天,在福冈市今津一带,依然可以看到抗元石垒的遗迹,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不少游客,尤其是中国游客,也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第二次作战中,元军进入的地区大肆屠杀,并且由于作战计划不统一,军内部的矛盾导致了各自为战。加上长时间的战争,军队的士气逐渐低落,而这场战争本身也是不正义的侵略战争,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厌战情绪。也许这就是天意的安排,在战争过程中再次遭遇神风,最终导致了元军的惨败。 综上所述,元朝对日本的五次遣使和两次东征都以失败告终。日本的特殊地理条件和海洋性气候为元军的失败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元朝在作战部署上的失误、国内的矛盾以及对侵略战争的道德质疑,则是导致元朝东征失败的主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