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极多且样样珍稀,书画宝物更是不可胜数,而有一件草书一直被视为“看家宝贝”,它的作者并不出名,但继承了晋唐宋元明历代正宗草法,此作曾被明朝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以及南明弘光7位帝王珍藏,后又被清宫秘藏,备受推崇,它就是王问的《煮茶歌》。
王问,字子裕,人称仲山先生,明弘治九年(1496年)生于无锡。他自幼博览群书,兼习字画,成年后更是专精于翰墨,以致于对科考无甚兴趣,后来在父母的督促下参加,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又投劾而归,筑亭于湖滨宝界山,终生以书画为乐。
王问的字名盖当世,时人称赞:“法出魏晋,笔源盛唐,草法精绝,虽祝京兆、王雅宜不逮其右。”意思是说他的草书法度纯正,直入晋唐,即使是祝允明、王宠也不如他。王问传世作品不多,《煮茶歌》是其扛鼎之作,正因书写得精妙,被进献宫廷。
此作写于嘉靖戊午年(1558年)夏日,是《煮茶图》的卷后自题,共计32行、150余字,字径大小约3厘米。《煮茶歌》被单独装裱为纸本经折,共6折、12页,每页纵约27厘米、横约20厘米,总长度超过2.4米。
释文为:华山前,玉川子,先春芽,龙窦水。石鼎竹炉松火红,鱼眼汤成味初美。君不见,真阳动时气满盈,万簇旗枪海云里。纤手摘来清露溥,黄金台畔香尘起。宜州阳阮何足奇,中泠雪鸣无乃是。琉璃下三啜饲,顿觉清寒沁人齿。数片中涵万斛花,焦吻枯肠一时洗。雅州老僧将未已,指点一翁柱下李。品尝未竟一夜仙,走入青城暮山紫。祗问留题石公水,雾锁云封几千祀。仲山王问书于宝界论抱一庐。
全卷洋洋洒洒、自然利落,这才是“神级境界”的草书。起笔多藏锋入纸,收笔则缓出回锋,避免急扫。行笔中融入篆隶“屋漏痕”质感,横画、撇画中段常带细微顿挫,并非一笔直下,既显劲挺又不僵硬,区别于祝允明草书的迅疾流畅。
结字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单字如“秋”,左半部笔画密集,右半部留白开阔。字组排布上字与字间穿插避让,右倾左斜,正立欹侧,动势十足,避免机械排列。墨法自然枯润,无刻意涨墨、渴笔的炫技感,笔画边缘见“飞白”却无断笔,整幅作品墨色变化随书写节奏自然过渡,符合文人“以书抒情”的书写逻辑,而非刻意设计的墨戏。
现代学者马宗霍评价“问草不逐时流,于缓疾间见性情”,虽其名不及祝、文响亮,但保留了文人书法的雅正底色,且笔法、结字无任何瑕疵,可以作为草书学习的范本了。
而今,我们见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1:1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