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继承了秦朝许多制度,但唯独放弃了一个关键制度,这也成为了后来七国之乱的根源。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刘邦和秦始皇是同一时代的人,且秦始皇比刘邦年长仅三岁。在刘邦尚未崭露头角时,他对秦始皇深怀敬意。刘邦曾亲眼目睹秦始皇的出巡,看到秦始皇豪华的车队,深感震撼,感慨道:大丈夫当如此也!这份崇敬之情,也体现在他建立汉朝后,沿袭了秦朝许多制度,包括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等。更有意思的是,根据五德说法,秦朝属水德,龙袍颜色为黑色,而汉朝取代秦朝后,应该是土德克水德,龙袍应当为黄色。然而,刘邦建立西汉后,仍然遵循秦朝的传统,继续使用黑色龙袍,这也表明他对秦始皇的崇拜和延续了秦朝的许多做法。
尽管刘邦在许多方面继承了秦始皇的制度,但他却放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这就是秦始皇开创的郡县制。郡县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楚国的县制和秦国的郡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了分封制,改为郡县制,设立郡、县两个行政层级,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 然而,刘邦建立汉朝后,并没有完全延续秦朝的郡县制。他认为秦朝的迅速灭亡,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郡县制的实施。没有了诸侯王在地方的实际控制,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最终导致了社会动荡。因此,刘邦从秦朝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决定采取郡国制,即让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这样,废除了多年的分封制重新复兴。 在统一天下后,刘邦一方面继续实施郡县制,另一方面他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分别是齐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因为这些诸侯王拥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刘邦对他们并不完全放心。最终,他逐一除掉了这些异姓诸侯王,并为自己的家族大封九个刘姓诸侯王。此时,刘邦终于安心,并立下誓言: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然而,令人讽刺的是,50年后,这些刘姓诸侯王竟然开始了内斗,最终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几乎与中央政权平行的权力,他们不仅掌控地方的军队、财政,还可以任命地方官员,除了太傅和丞相,其余的官职都是由他们自己任命。这样,诸侯王的势力一旦失控,出现动乱几乎是必然的。 在景帝三年,汉景帝意识到诸侯王的权力过大,开始实施晁错的《削藩策》,逐步削弱诸侯王的封地。但这些诸侯王并不甘心,于是联合起来,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幸好,周亚夫等名将挺身而出,最终平定了叛乱。七国之乱几乎给汉朝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与后来的晋朝八王之乱相比,情况更为严峻。七国之乱的爆发,再次证明了刘邦当初没有沿用秦始皇的郡县制而选择郡国制的错误。平定叛乱后,汉景帝通过多种方式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汉武帝继位后,实施了推恩令,继续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最终,汉朝的郡国制名存实亡,逐步转向了更为稳固的郡县制。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刘邦选择郡国制的初衷虽然是为了避免秦朝灭亡的教训,但这一制度最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那么,您如何评价秦始皇的郡县制与刘邦的郡国制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