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导篇: 诸葛亮在三十年间能否统一三国?今天就用十分钟带你快速了解北伐背后的深层次逻辑。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如何?我们将从他的五次北伐的军事理论角度,为你揭开谜底。 关于北伐的底层逻辑,有一些补充说明。接上次的内容,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这场战争看似毫无头绪,但却是汉魏博弈的精彩缩影。 前言提示:本期将为大家带来满满干货,千万不要错过! 在上回的内容中,我们分析了看似毫无意义的三伐,这次我们要聚焦在五伐中最具机遇的四伐。 仅仅三年时间里,魏国在第一年就连续面对季汉和东吴的三次攻击——这包括一伐、石亭之战和二伐,从春天战斗到冬天,几乎没有停歇。第二年,诸葛亮攻占了武都和阴平,魏国的主力部队才终于休整了下来。到了第三年,又展开了规模空前的伐蜀战役。 其中,一伐虽然受挫,虽然陇右三郡曾失而复得,但陇西地区的户口大量减少,整个陇右经济一度崩溃。然而,魏军并未因此停歇,曹休差点在石亭全军覆没,幸亏及时救援,虽然有损失。魏军不得不进行京师动员,快速向陈仓方向调动兵力以应对诸葛亮的二伐,结果曹真的关中部队损失惨重。经过一年的休整后,魏国再次开始大规模动员,进行伐蜀战役。然而,这场战役不仅空耗了大量的资金和粮草,甚至在陇右,郭淮也大败,魏军被迫撤退。
当然,季汉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一伐时,马谡在街亭遭遇惨重损失,二伐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为了维持军队的粮草供应,消耗巨大。随后,魏延和吴懿继续向羌中进军,拉长了运输线,战斗几乎从未停歇。 经过双方长时间的激烈消耗,两军的状况如何呢? 明帝以凉州为极远之地,连接蜀地的东部,他任命徐邈为凉州刺史,负责管理羌族事务。徐邈到任时,正值诸葛亮在祁山出兵,他在此期间成功抵御了南安的叛乱。此时陇右频繁干旱,常年粮食匮乏,徐邈通过修建武威、酒泉的盐池等设施来解决粮食问题,同时鼓励贫民开荒种地,经济逐渐恢复,百姓生活富足,国家仓库也逐渐充盈。 此外,徐邈还通过施行仁政,禁止奢侈葬礼和邪祀,推行学问教育,赢得了民众的爱戴。西域的贸易也恢复了,许多边疆的部落向蜀汉进贡。他因此被封为都亭侯,封地三百户,成为一位受人敬仰的名将。 然而,这段历史的记载常常让人产生误解,很多细节的描述容易被误解为走错了片场,但我们一会儿会进一步分析这些细节。 在九年的春天,诸葛亮再度出征,围攻祁山。当时魏国的司马懿、张郃等将领试图救援祁山。到了夏季,诸葛亮因粮草不足而退军,魏军则趁机发动了反击。秋天,李严被任命为都护,开始大规模调整军队。 至八年秋,魏军再次发动进攻,但遭遇了持续三十多天的暴雨。在九年春,诸葛亮再次从祁山出兵,这时陇右的情况如何呢? 蜀汉早在五年前就从卤城出征了。然而,陇右此时已经没有任何粮食储备,必须从关中调粮来救急。郭淮通过从羌民手中借粮来解决一时的困境,然而借粮的方式并不理想,导致羌民不满,甚至与魏军发生了冲突。到了九年,诸葛亮再次出征,采用了木牛流马来运输粮草。历史记载指出,亮围攻祁山,试图调动北方的鲜卑部落来支援。这些鲜卑部落与亮的军队会合,形成合围之势。 不过,对于木牛流马的使用及借粮的问题,历史上有诸多争议。实际上,从木门道到青封再到木门道的位置,存在诸多地理争议,但根据张郃的传记,我们可以确认这些战斗的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