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都是建立在特定空间范围之内的。对于一个政权或国家而言,都会有一个最核心的地方,那就是它的都城。 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幽王被杀,平王继位后将都城迁到雒邑,从而开启了历史上称为东周的时期。
东周时期,周朝的统治逐渐衰弱,许多诸侯国纷纷崛起。原本位于南方的楚国,已经不再满足仅仅作为楚子的封号,而是开始提出请王室尊吾号的要求,表达了它想要在中国政坛上发挥更大作用的野心。虽然周朝已经很弱,楚国的要求却没有得到回应。楚国得不到支持后,决定自立为王,将都城迁到郢地。从楚成王开始,楚国的领土逐渐扩展至楚地千里,连周天子也不得不做出妥协,安抚楚国,以防其影响南方的平定。 平王东迁雒邑,标志着周朝衰落的开始,而楚国的崛起则在郢都开始。都城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都城选址的关键因素。 因此,学术界一直关注古代都城的研究,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史念海先生提出古都学这一研究方向后,学术界便掀起了对古都的研究热潮。 本文试图从长时段的角度,系统考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的变迁,梳理楚都的迁移脉络,同时结合考古资料,分析楚国都城在选址和布局上的特点、原因以及对其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迁都特点 从周成王时期,熊绎在楚国受封并定都开始,楚国正式走上历史舞台。然而,当时的楚国国力薄弱,只有一个小小的邦国,活动范围仅限于秦岭东南和伏牛山西麓的丹江流域。当地楚人也自述曾经历过艰难的生活:筚路蓝萎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直至春秋初期,楚人顺着丹江向南迁徙,终于突破了群山的限制,进入了汉水中游的襄宜平原,拉开了楚国在江汉地区发展的序幕。春秋时期,楚国先后以免与为郢为都,这些地方都位于今宜城附近。 到了战国中期,楚都再次迁移,迁至长江北岸的荆州纪南城。战国晚期,白起攻破郢都,楚国的都城再次迁移,最终定都于淮阳的陈城,后又迁至寿春,直到国灭。总体来看,楚国的都城迁移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西周时期活动于丹江谷地,春秋时期南迁至宜城一带,战国中期迁至纪南城,战国末期迁至陈城和寿春。 这一系列迁都的过程显示出一个从北到南,再从南向东北折返的迁移趋势。地理上来看,楚国的都城先后由山地转向平原,由支流进入主流,从汉水流域进入长江,再到淮河流域,呈现出由小支流到大河流域的变化。 二、迁都原因 从楚国立国到最终灭亡,楚都经历了多次迁徙,那么,为什么楚国的都城会频繁迁移呢?实际上,先秦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限,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许多国家都有迁都的举措。比如盘庚迁殷,周平王东迁雒邑,秦国也有过九都八迁。楚国的迁都也是这一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迁都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行为,但它的本质与普通的迁徙活动是相似的,通常包括迁出与迁入两个方面。因此,分析楚国迁都的原因时,既要考虑到迁入地的优势,也要分析迁出地的劣势,因为迁徙往往是两者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春秋初期,楚国决定从丹江谷地迁往宜城一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丹江谷地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发展空间有限,而且这里离洛阳较近,楚国的一举一动常常受到周朝的严密监视。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迁都是楚国必须做出的选择。其次,宜城地区的地理条件十分优越。这里位于襄宜平原,地势开阔、土壤肥沃,东、北两面是汉水,西、南有鄢水流经,水源丰富,且周围山脉环绕,易守难攻。此外,襄宜平原处于重要的交通枢纽,连接了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是一块战略要地。 相比之下,宜城一带尚无强大的国家存在,楚人可以迅速站稳脚跟,发展势力。而且,楚国从丹江谷地到襄宜地区的迁徙途中,水路通畅,障碍较少。三、迁都影响 从历史发展来看,楚人从北方的困境中走出,南迁至宜城一带后,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楚武王时期,楚国大肆扩张,吞并了襄宜地区的小国,为后来的进一步征服汉东、北并申吕等地区奠定了基础。 楚文王时期,楚国开始北上,先后将南阳盆地和淮河上游的息地纳入版图,成为楚国向中原进军的前哨。楚庄王时期,楚国经过几代积累力量,在邺之战中战胜晋国,确立了霸主地位。 在楚庄王的领导下,楚国疆域空前辽阔,北至伏牛山、汝水上游一线,南至群舒地区,东接江汉腹地,西至南阳盆地,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从春秋早期,楚国在宜城一带扎根,到春秋中期楚庄王的霸业,楚国从一个小国迅速崛起,成为地方大国,短短百余年内便实现了饮马黄河和问鼎中原的壮丽目标,楚国的崛起与选择宜城定都有着密切关系。 然而,战国初期,随着三家分晋,北方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楚国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赵、魏、韩三国的崛起使得楚国的北疆受到了威胁,尤其是在战国中期,韩、魏、赵三国不断南下攻伐楚国,而楚国在与他们的对抗中屡屡失利。 为应对这种局面,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改革,并调整战略,将目光转向南方,开拓新的疆土。为了加强南方控制,楚国的都城也因此迁至荆州的纪南城。 此后,直至战国末期,纪南城成为楚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楚国长期维持着一段繁荣时期。然而,随着秦国的崛起,特别是白起攻破郢都,楚国最终不得不将都城迁到陈城。陈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粮食充足,暂时保证了楚国的安全。 随着秦国的强势崛起,楚国不得不继续撤退,将都城迁到寿春,但这已经只是苟延残喘。最终,楚国在寿春被秦军攻破,走向灭亡。 四、总结 综上所述,楚国都城的迁移,不仅是楚国历史发展的缩影,也对其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理环境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春秋初期,楚国从山地进入平原,南迁至宜城一带,为楚国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战国中期,楚国将都城迁至纪南城,迎来了长时间的繁荣与稳定。然而,随着秦国的崛起,楚国的衰退不可避免,最终都城迁至寿春,直至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