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四川成都的武侯祠里,除了展示着诸葛亮的塑像,还有十四尊其他蜀汉时期著名文臣的塑像。其中排在首位的是与诸葛亮并驾齐驱的庞统,而位列第二的则是一个名叫简雍的历史人物。
在蜀汉的文臣中,像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人都赫赫有名,而简雍则相对不太为人所知。他不像蒋琬、费祎、董允等人物那样有显赫的名声。那为什么简雍能在这些文臣的塑像中位列第二呢?
据说,简雍原本姓耿,然而由于幽州方言的发音问题,耿的“耿”音变得像“简”,于是他索性改姓为“简雍”。在古代,姓名通常是父母所赋,特别是姓氏,代表着家族的延续,通常不能轻易改变。但简雍却毫不在意,显示出他那种洒脱不拘的个性。
简雍和刘备是同乡,从小一起长大,是发小。尽管刘备宣称自己是汉室宗亲,但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家境贫困。然而简雍从未小看刘备,反而一直相信刘备有着非凡的潜力,未来一定会有所作为。因此,在刘备起兵的时候,简雍毫不犹豫地跟随了他。
自刘备起兵至占领益州的过程中,简雍经历了不少波折,事业几经沉浮,途中几次差点丧命。简雍口才了得,擅长外交,完全可以选择投靠其他势力,至少不必像刘备那样四处漂泊,生活困顿。但简雍并没有这样做,他与刘备虽然未结为兄弟,却胜似亲兄弟。无论日子如何艰难,简雍始终没有离开过刘备。
虽然刘备的谋士中有庞统、法正这些擅长军事的杰出人物,而诸葛亮更是政治军事全才,简雍看似并不起眼,像是一个多余的人。但其实,简雍的贡献并不小。
简雍有点像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张仪,他代表刘备与各方势力进行外交接触,拉拢盟友,扩展刘备的势力。这件事并不简单,尤其是在刘备处于失败的时候,要让别人相信刘备还值得投资,是一项更为艰难的任务。简雍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尽管刘备一度处于劣势,他依旧能说服他人,获得支持。
当刘备准备入益州时,简雍便被派遣去负责外交工作。刘备初次与刘璋接触时,简雍非常机智地与刘璋亲切交谈,论证刘备入川的好处,一番话让刘璋对刘备产生了信任。简雍巧妙的外交手腕让刘璋轻易地放松了警惕,甚至在刘备攻打成都时,刘璋没有做好足够的防范准备。
当刘备围困成都时,情况变得尴尬。刘备此时又再次委任简雍去劝降刘璋。简雍冒着极大的风险,进入成都,与刘璋谈判,让他认识到投降刘备的利益。在简雍的劝说下,刘璋同意投降,并与简雍一同乘马车出城。最终,成都在几乎没有战斗的情况下被刘备拿下,简雍的外交能力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
除了出色的外交能力,简雍还是一个直言敢谏的忠臣。刘备平定汉中后,地位越来越高,身边的臣子们逐渐变得畏惧他,很少有人敢在刘备面前直言不讳。然而,简雍却不是这样。他不拘礼节,时常在刘备面前随意地盘腿而坐,甚至不顾身为臣子的礼仪。
有一次,刘备为了应对大旱和粮食短缺,发布了禁酒令。任何发现酿酒的,都会受到处罚。简雍听闻后,约刘备一同散步,并幽默地提到看到一对男女走过后,拿着“行淫的器具”,暗指酿酒器具与淫乱工具的相似,提醒刘备放宽对百姓的处罚。刘备顿时明白,哈哈大笑,最终释放了那些无辜的百姓。
简雍就是这样一个幽默、不拘小节的人。虽然他在刘备面前放肆,但他对于诸葛亮却是极其敬重的。或许是出于对诸葛亮权势的畏惧,或许是对其人品的尊敬,他在诸葛亮面前总是显得非常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