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被誉为“南朝第一帝”,是一位在马背上打下天下的伟大君主。他胸怀大志,深知韬略。在东晋末期,世族门阀的权力几乎垄断了朝政,而刘裕却巧妙地抓住了历史的机遇,最终开创了自己的霸业。他平定了孙恩和卢循的海盗起义,先后消灭了桓玄所建立的桓楚政权以及刘毅等割据势力,最终实现了南方的大一统局面。此外,他还率军征服了南燕、后秦等国家,曾多次大破北魏军队,收复了山东、河南、关中等地,重新攻占了洛阳和长安,威名赫赫。
自西晋的永嘉之乱以来,长江以北的中原大地一直处于混乱之中,少数民族和汉人小政权接连崛起。在江南,东晋的将领们为了北伐收复失地付出了巨大努力,甚至出现了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然而,他们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刘裕的北伐成就无可比拟,可以说是“七分天下,四分已得”。但是,即使这个最能打的马上皇帝也未能实现百年来东晋人的愿望——统一北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他继续前进,未能完成大一统呢?
首先,刘裕的身体状况和寿命限制了他的行动。从历史来看,刘裕北伐的巅峰时期是在公元417年,而他此时已经54岁,这在古代算是老年人了。五年后,刘裕因病去世,可能是长期征战加上身体积劳成疾所致。在这五年里,北方依旧有胡夏、北凉、北魏、北燕等多个割据政权。连年的战争加重了南方的赋税,士兵疲惫,国库空虚,刘裕不得不暂停征战,集中精力治理国家。
其次,一些偶然的突发事件,加上刘裕用人不当,使得北伐过程中后方出现不稳定,迫使他放弃了原本有利的战局。刘裕北伐时,南方的都城建康由他心腹谋士刘穆之镇守。然而,刘穆之在刘裕到达长安并准备攻打关中时因病去世。刘穆之的去世让后方形势复杂多变,给刘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刘裕收到消息后,匆忙赶回建康,让自己的幼子刘义真和几位将领如王修、王镇恶、沈田子等率军一万多人去辅佐。然而,刘裕的决策失误,沈田子与王镇恶出身不同,性格不合,最终沈田子将王镇恶杀害,随后沈田子被王修杀死,王修又被刘义真所杀。这一系列事件导致了长安的主要军事力量大幅削弱,军队战力严重受损。战场上,时机与速度至关重要,而刘裕的敌人胡夏天王赫连勃勃抓住了机会,率军南下攻占长安。刘裕急令朱龄石镇守长安,但临时换将无法挽回局势,晋军几乎全军覆没,长安最终陷落。
第三,近现代史学家钱穆提出过一个观点,认为“即使拥有江南半壁江山,这些士族依然有离心倾向”。意思是,东晋的江南士族虽然经历了中原的流离失所,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要彻底改变自己的心态,而只是想着如何在朝堂上争夺更多的权力和利益。因此,他们对北归并没有太多兴趣,甚至害怕北方的士族分割他们的利益。刘裕北伐攻占长安后,很多将士和幕僚对继续北伐产生了分歧,而刘裕提出的迁都洛阳的建议,也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这显示了当时东晋国内士族对统一中原的缺乏热情,更多的是担忧北方士族的威胁。
第四,刘裕出身寒门,依靠军功和武力逐步上位,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太多士族门阀的支持。他摧毁了门第观念,使寒门有了崛起的机会,但也因此遭遇了不少士族的反对。因此,一旦建康发生大的变动,刘裕便可能失去江南的支持,甚至根基不稳,无法继续稳固自己的统治。
最后,刘裕生不逢时,他在统一天下的路上面临两个强大的对手——胡夏天王赫连勃勃和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赫连勃勃是匈奴人,虽然他为人残暴无道,政治上几乎毫无建树,但他也有过人的军事才华,并且热衷于打造精良的军械,这使得他的军队装备非常精良。与此同时,北魏的拓跋嗣在刘裕大败北魏军队后,励精图治,虽然他没有进行过多的扩张,但在守成方面表现得游刃有余,为北魏的后继者拓跋焘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刘裕未能成功北伐,反而为他在建康登基立国铺平了道路。至于这一切的起承转合,刘裕本人或许是最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