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和宣德年间的一次壮丽远航活动。它的规模庞大,影响深远,所经之地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这次航行的规模、人员和路线,几乎无与伦比。郑和的远航发生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因此,郑和的航行历史意义巨大。至今,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郑和的航行都堪称一大壮举。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历史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也有人认为是为了宣扬国力,而一些学者认为其背后可能有军事目的。正是因为对这一目的的多种猜测,至今仍然有人质疑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性。
林炎平是一个华裔学者,曾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攻读理工科博士,并写过《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等书籍。他回国后,在一次为中国大学生举办的演讲中,提出了自己对郑和下西洋的看法。作为理科生,林炎平从科学角度质疑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性。
他认为,郑和下西洋其实是古人编纂的一个谎言,体现了中国皇帝的虚荣心。林炎平特别指出,《明史》记载的郑和宝船长达140米,宽57米,排水量大约为三万吨。这个数据听起来令人惊讶,但他认为,在没有钢结构的古代,完全依靠木材建造出这样的船只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郑和的宝船实际上没有那么大。
然而,正当林炎平发表自己的观点时,一位大学生提出了一个令他措手不及的问题。这位学生说道:“我曾去过爪哇的三宝垄,那里的三保公寺庙是为了纪念郑和带来的技术而建,周围还有许多关于郑和的故事。而在非洲的某些岛屿,也流传着郑和的传说。甚至在斯里兰卡的国家博物馆,还保存着郑和船队留下的石碑,上面有明显的汉字。如果郑和下西洋真的是假的,那这些地方和国家为什么要联合编造谎言呢?”
林炎平面对这个问题哑口无言,虽然他是博士,但对历史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竟然没有做好相关的功课就妄加评论,结果自然是自取其辱。
单凭一些历史数据就推算出郑和宝船的排水量,并质疑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实在是非常荒谬。林炎平这种做法并不配得上“博士”这一称号。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陵前的古道数千年不长草,越王剑埋在地下几千年,依然锋利如初,这一切都证明了当时的铸剑技艺无比精湛,谁又能质疑这些工匠的能力呢?
如今,很多学者正在研究郑和下西洋时使用的宝船,并且根据史料制作了一艘一比一的模型。史料中提到郑和宝船长140米,宽57米,这与现代船只的比例差异很大,但这种长宽比其实符合中国传统造船的特点。与西方船只以舰体为基础不同,中国的船只通常采用分隔式结构,这种设计增强了船只的强度和稳定性。同时,郑和宝船之所以设计得如此长宽,是为了提高船只的回转能力,更适合远航和转向。虽然这些都是猜测,但也有一定道理。
对于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我们一直抱有崇高的敬意。中国的造船技术和工匠精神是无可否认的,林炎平不应轻易否定这些。
与西方殖民者的目的不同,郑和的远航并不是为了寻求财富。虽然西方的远航常常带来战争和掠夺,但郑和的航行则显得更加光明正大。可惜的是,正因为这种“赔本行为”,使得明朝错失了控制世界贸易海上航线的机会。从明朝开始,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后于西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越来越大,直到晚清时,西方才彻底主宰了世界局势,实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