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曾经有过四位杰出的谋士,分别是徐庶、诸葛亮、庞统和法正。他们对刘备的帮助非常大。如果这些谋士都能活到六七十岁,或者一直陪伴刘备,也许真能实现消灭曹魏孙吴,复兴汉室的梦想,恢复旧都的辉煌。
然而,庞统和法正都英年早逝,徐庶则投奔了曹操,最终只剩下诸葛亮一个人,依然尽心竭力地辅佐刘备和刘禅,多次进行北伐,虽然最终未能成功,留下了许多遗憾。
刘备的运气确实不太好。虽然早期他获得了一些土地,但总是很快失去。后来他好不容易得到了荆州和益州,但由于人手不足,荆州只好由关羽独自防守,最终在曹魏和孙吴的夹攻下,荆州丢失,关羽也英勇殒命。
刘备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四大谋士。根据史料记载,徐庶和诸葛亮曾共同辅佐刘备多年,直到长坂之战后,徐庶才投奔曹操。庞统则是在赤壁之战后加入刘备,与诸葛亮一起被封为军师中郎将。庞统在雒城攻坚战中被箭矢射中,英勇牺牲。此后,法正成为刘备的前线指挥部参谋长。
刘备最多时同时只有两位顶级谋士。虽然糜竺、孙乾、简雍和伊籍在内政和外交上也算得上是能手,但在决策和战略上,他们显然无法与诸葛亮等谋士相比,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三国史料和小说,甚至假设刘备拥有四大谋士,也许他会面临许多麻烦。四位谋士可能会形成两派,争权夺利。至少徐庶、庞统和法正似乎并不完全与诸葛亮同心同德。相比之下,诸葛亮是唯一一个忠诚而正直的人,而其他三位谋士的“妙计”,若仔细分析,可能就会让人觉得不那么合适。
我们先来看徐庶。徐庶的背景并不简单,他投奔曹操并非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而是在长坂之战后,刘备陷入困境时。这一点在《三国志·卷三十五》里有明确记载:“琮(刘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徐庶投向曹操并非没有原因,他甚至成为了曹操的重要官员——御史中丞。在东汉和曹魏,这个职位相当重要,是言官之首。
接着,庞统加入了刘备,刘备的谋士团队又多了一个成员。庞统似乎比徐庶还更复杂。如果“连环战船”计策真是庞统所献,那只能说明庞统可能有双重心思,尤其是在曹操方面。
大家熟知庞统的“连环计”,但或许有些人忽视了一个细节:如果当时不是刮东南风,而是刮西北风,曹操的连环战船可能就会立即向江南发起总攻,周瑜和鲁肃的三万大军又能挡得住吗?如果曹操借着西北风进攻,庞统可能就成了曹操的功臣,而如果东南风起,他又可能是周瑜的功臣。庞统巧妙地站在两方之间,无论胜负,他都能从中受益。就像荀彧和荀谌兄弟俩,一个辅佐曹操,一个辅佐袁绍,最终无论谁胜利,荀家都不会衰败。
庞统与诸葛亮有亲戚关系,他在东吴担任周瑜的功曹时,曾与周瑜密谋扣押刘备。后来刘备问他,他才承认:“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庞统投奔刘备的时间并不早,直到刘备娶亲并借得南郡时,周瑜对庞统的信任已逐渐丧失。
在《三国志》中,孙权对周瑜的评价是:“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周瑜的好运基本到头了。如果庞统没有离开,必然会被牵连其中。
庞统死后,法正成了刘备的主要谋士,法正在刘备面前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连诸葛亮都不得不给他面子。有时候,法正的行事方式也让人觉得过于霸道,但诸葛亮也只能替他打圆场:“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这表明法正在刘备的集团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法正若没有死,或许会成为与诸葛亮并驾齐驱的“顾命大臣”。如果法正和李严联手,他们是否能与诸葛亮对抗呢?这一点很难预测。总之,法正的策略和计谋为刘备的事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刘备进入益州时,除了庞统的计策外,法正也发挥了关键作用。法正的计谋让刘备坚定了信心:“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法正的这一策略,既高明又实际,帮助刘备得到了益州,显示出他卓越的谋略。
曹操曾称刘备为“玄德”,而不是简单称他为“备”或“大耳朵”,这其中有着曹操对刘备的敬意。曹操认为刘备虽然没有过人之才,但他的谋士和手段却让他能够成功,在乱世中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