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
——唐律疏议
神话虽然是传说,没有实际的证据支撑,但几乎所有文明的起源都和神话紧密相连。中国有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等神话,而西方则有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上帝创世纪。这些神话虽然不同,但它们都为各自的文化提供了起点。而中国文化从神话开始,逐渐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以礼仪文明为核心、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华夏文明。
《春秋·左传》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顾谓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思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礼仪和文明的传承,这也是华夏文明最突出的特点。所以,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时期,再到秦汉唐宋等盛世,中华历史一直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段神秘的东方历史对许多西方人来说,既令人感到神奇,也极具吸引力。
英国著名学者、BBC节目的主持人和制片人马丁·雅克曾对中国文化做出过深刻的评价:“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国家,而是一个‘伪装’后的文明。”这句话让许多人感到疑惑,马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他是在夸赞中国,还是在批评中国?
马丁·雅克出生于1945年的英国西米德兰,后来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今日马克思主义》杂志的编辑。然而,随着他对西方文化和历史的深入了解,逐渐产生了对西方文明的厌倦。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对自己的国家和西方文明感到厌倦。”
不仅是马丁,在上世纪80年代,许多西方学者通过了解中国文明后,纷纷意识到西方文明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小部分。1990年之后,马丁来到中国,作为一个旅游者,他惊讶地发现中国的文明深邃且难以捉摸。随着他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他越来越觉得中国文明的魅力无穷。
到了2009年,马丁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者,在他的讲座中,他常常谈到中国的崛起以及它对西方世界的影响。至于他所说的“中国是一个伪装后的文明”,其实他是在强调中国文明的独特性,认为尽管国家可能会经历兴衰,但只要文明有生命力,它就能传承下去,永远不灭。
华夏文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四大古国中唯一仍在延续的文明,中国成功地保持了文化的传承。马丁认为,这种延续的关键在于中国的宗教和信仰。中国人的信仰并非佛教或道教,而是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使得中国人注重礼仪,重视家庭和祖先。虽然儒家思想有时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开放,但它在中华文明的延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自汉武帝时期推崇儒学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几乎没有中断过,这也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完整传承下来。
此外,马丁还认为,中华文化能够不断发展、持续壮大,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开放”精神。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吸纳并融合外来文化。从先秦时期的“中原”和“夷狄”的区分,到后来的民族融合,中华文化不仅没有因为战乱而消失,反而在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后,变得更加完善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