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楚汉传奇》里霸王别姬的桥段,我都得攥紧手里的零食。虞姬穿着一身素衣,剑光一闪就倒在项羽怀里,配上四面楚歌的背景音,谁能不跟着揪心啊?
咱们打小就听这个故事,京剧里梅兰芳先生演的虞姬拔剑自刎,更是成了经典中的经典。可前阵子翻史料的时候,我突然冒出个疑问:这虞姬,历史上真的自杀了吗?
先跟大家交个底,历史上确实有虞姬这个人。不是野史瞎编的,司马迁的《史记》里就提过。不过司马迁也够惜字如金的,就写了“有美人名虞”五个字。
连人家正经名字都没记全。咱们喊的“虞姬”,其实是后人喊顺嘴的。唐代有本《括地志》里第一次用了“虞姬”这个说法,可“姬”在当时就是对女子的称呼,搁现在大概就是“小虞姑娘”的意思。
说回自杀的事。大家印象里的情节,基本都来自“四面楚歌”的背景。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围在垓下,兵少粮尽。夜里军营外传来一片楚地的歌声,项羽以为老家被占了,当场就慌了。
他回到营帐里,抱着酒坛子就开始喝。喝到动情处,对着身边的虞姬和胯下的乌骓马,唱出了那首千古绝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段场景《史记》里写得挺详细。项羽唱完哭了,身边的士兵也跟着哭,连头都不敢抬。可关键的来了,司马迁压根没写虞姬自杀。
他只写了“美人和之”,就是虞姬跟着唱了一段。至于唱完之后呢?没了。就这么戛然而止,连个结局都没给。
这就有意思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离楚汉争霸也就几十年。要是虞姬真自杀了,这么壮烈的事,他没理由不写啊?要知道,他连项羽自刎乌江都写得明明白白。
后来我查了才知道,司马迁写这段的时候,很可能参考了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作者陆贾比司马迁还早,跟项羽那代人算是“同时代”了。可惜这本书南宋之后就失传了。
真正让“虞姬自杀”坐实的,是一句和歌。唐朝有个叫张守节的学者,在注解《史记》时,从失传的《楚汉春秋》里引了一句虞姬的和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就这句“贱妾何聊生”,成了虞姬自杀的“铁证”。后人一看,都唱成这样了,肯定是要殉情啊。可仔细琢磨琢磨,这里面漏洞不少。
首先是风格不对。秦汉时期的诗歌都短得很,而且用词古朴。这句和歌对仗工整,更像唐宋时期的作品。其次,要是《楚汉春秋》里真有这句,司马迁为啥不用?他写项羽的时候,可是连细节都不放过的。
其实虞姬的自杀情节,是后人一点点“加戏”加出来的。到了明代的小说《西汉通俗演义》里,才第一次有了虞姬舞剑自刎的详细描写。再后来,京剧《霸王别姬》一演,这个结局就彻底定下来了。
我倒觉得,大家宁愿相信虞姬自杀了,也有道理。你想啊,项羽是何等骄傲的人。他打了一辈子仗,最后落得兵败被围的下场。
营帐里的虞姬,是他唯一的慰藉。要是虞姬没死,要么被汉军俘虏,要么跟着项羽逃亡。不管哪种,都少了点悲壮的美感。
后人给她加了自杀的结局,其实是把两个人的命运绑在了一起。虞姬的死,让项羽的乌江自刎更显决绝。也让这个故事从一场军事失败,变成了一段生死相依的爱情传奇。
说句实话,我有时候也宁愿相信那个舞台上的版本。月光洒在军帐里,虞姬最后一次为项羽舞剑。剑光流转间,是她对爱人的不舍,也是对命运的反抗。最后一剑封喉,把最美的样子留在了项羽心里。
至于历史上的虞姬到底去哪了?可能跟着残兵跑了,可能隐姓埋名嫁了人,也可能真的死在了乱军之中。这些都没人知道了。
说到底,历史是真实的,但传奇是动人的。虞姬是不是真的自杀,或许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用这样一种方式,活在了中国人的心里。每次提起项羽,就会想起他身边那个刚烈又深情的女子。这种留在骨子里的记忆,可比史书上的一句话,要长久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