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建立后,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但它也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就是能够保证政权的平稳交接。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稳定至关重要,这一点至今依然适用。
根据《史记》的记载,早在西周中期,就有一位周王打破了这一“嫡长子继承制”,篡夺了侄孙的王位,这位周王名叫姬辟方,史称“周孝王”。然而,由于姬辟方的篡位行为显得有些“离奇”,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史书中的记载可能是错误的。例如,张闻玉在《西周王年论稿》中提出,周孝王和周懿王的继位顺序应该是颠倒的。
那么,中国的史书究竟有没有出错呢?本世纪初,在陕西宝鸡眉县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重要的证据,证明了史书的记载并没有错误。
《史记》记载,周孝王是周穆王的儿子,周共王的弟弟,周懿王的叔父,周夷王的叔祖。尽管如此,周孝王却在周懿王之后继位,相当于抢了周夷王的王位。周孝王能够“篡位”并非没有原因,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当时,周懿王统治下的王室已经日渐衰败,外部的威胁不断加剧,西戎侵逼镐京,北方的翟人也不断侵略岐周,导致周懿王不得不将都城迁至犬丘或槐里。同时,内部的官僚体系也混乱无序,暴政激起了民众的反抗,诸侯们也逐渐产生了不满。史书中提到,周懿王在位时,治理失当,号令混乱,许多官员无法正常履职。
因此,周王室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对周懿王的统治极为不满。而周懿王的儿子姬燮软弱无能,导致“诸侯于是携德”,即没有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选择继承人,而是根据“德行”来选择了继位者。最终,姬辟方成功继位。虽然史书对这一事件的记载简略,但可以想见,当时一定发生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因此,周孝王继位在周懿王之后,实际上是可以理解的。不过,现代学者的质疑也并非全无道理,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周共王在位时,周王朝已经开始衰退。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局势以及周懿王的性格,周共王可能选择通过“兄终弟及”的方式,将王位传给周孝王,以期振兴王室,之后再将王位传给周懿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并且是比较合理的。
其次,周穆王在位55年后去世,周共王继位22年,周懿王继位8年。如果按照史书的记载,周孝王在继位时至少已经30岁,考虑到当时周穆王的生育年纪,周孝王继位时的年龄可能已经超过50岁,按当时的标准,这个年龄确实较为年长。
总的来说,虽然质疑者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周孝王继位时的年龄和背景,确实有一定道理。
1976年,在陕西宝鸡扶风县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史墙盆”,也称“西周墙盆”,它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属于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家族的遗物。这个发现的前文歌颂了西周前七代周王的功绩,第七代是周共王,而后文则记录了微氏家族的事迹,但并未提到周孝王。
2003年,在陕西宝鸡眉县又有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出土了“西周逨盘”,铭文中清晰地记载了单氏家族八代人辅佐西周十二位王的历史。这些铭文中明确提到“龏王”是周共王,即高祖零伯辅佐共王和懿王;而“考王”则是周孝王,即祖父懿仲辅佐孝王和夷王。
由此可见,周孝王确实是在周懿王之后继位,史书中的记载并无错误。可能周孝王继位时已经年事已高,所以他只在位了六年便去世。然而,在他在位期间,西周王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周朝的颓势有所缓解,因此他被追谥为“孝王”。
关于夏商周的王室世系,最早见于《史记》,这是司马迁整理后的记录,虽然考古中并没有直接找到相关的世系资料,但我们可以从类似于上述的考古发现中获取信息。例如,商朝的世系来源于“周祭谱”,即商人通过祭祀先公先王等活动延续家族传统。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的考古发现往往能找到详细的“王表”,例如古埃及王表和苏美尔王表,这些资料记录了历代帝王的顺序,甚至精确到时间点,让人感叹西方考古的精确。
最终,周孝王继位时间的考古验证,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其实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一发现证明了中国古史的整体可信性,摒除了以往一些“东周以前无信史”之类的荒谬观点。事实证明,历史的真相并不是由那些提出质疑的学者决定的,而是依靠我们对历史细节的不断探寻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