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直到2019年,总人口已经突破了14亿。这个数字并非一蹴而就,从5000年前只有几千人的炎黄部落,到如今的14亿人口,经历了数次人口激增的历史。我国的历史上总共发生了四次人口爆发式的增长,而这其中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一个是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另一个是充足的口粮供应。要找到我国四次人口暴增的节点并不难,第一个重要的时间点无疑是大唐盛世。
在隋朝末期,我国人口约为3000万,而到了大唐盛世,人口已经达到了9000万。这一时期无疑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盛世之一,不仅国力强盛,社会经济也繁荣发展,人口随之大幅增长。接下来的第二个人口爆发点出现在明清时期,虽然这段时期的繁荣度无法与唐朝相提并论,但也是我国人口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之一。 在元朝末期,由于长期战乱和自然灾害,人口锐减至7000万左右。虽然元朝疆域一度是我国最大,但人口数量却远远低于唐朝,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艰难。然而,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我国的人口已经突破了4亿,明清时期的500多年里,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此前所有朝代的总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这背后有一位关键人物,那就是陈振龙。 陈振龙并非当时的权贵或官员,他只是福建福州长乐县的一个普通秀才。让我国人口数量能翻倍增长的原因,正是他从国外引进了番薯这一作物。20岁那年,陈振龙因屡次乡试不中而心灰意冷,决定放弃科举,转行经商。他的家族世代做生意,产业主要分布在吕宋,也就是今天的菲律宾。 明朝时期,我国与吕宋的交流频繁,福建沿海不少商人都在当地有产业。16世纪,大航海时代到来,西班牙人占领了吕宋,并带来了他们的粮食作物——番薯。番薯最早起源于中美洲,经过西班牙人的殖民扩展,逐渐传入吕宋,并在当地扎根。陈振龙在吕宋的商贸活动中,注意到这种作物具有极大的潜力。 番薯耐旱且高产,无论生熟皆可食用,这些特点让陈振龙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敏锐地意识到,番薯的种植技术若能引入中国,必将对我国农业产生深远影响。于是,他偷偷学习了当地的番薯种植技术,并计划将其带回中国。然而,当时西班牙人对番薯采取了严格的出口管制,陈振龙多次尝试偷运番薯苗,但都未能成功。 最终,陈振龙想到一个办法,他将番薯藤蔓用麻绳包裹起来,伪装成普通的绳索,借机将其带回了中国。回国后,陈振龙将这些藤蔓栽种在自家的院墙下,精心培育,等待着番薯的开花结果。 最初,番薯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直到明朝末年,我国爆发了严重的饥荒。大量水稻和小麦因自然灾害而颗粒无收,而陈振龙引入的番薯却因为耐旱、适应性强,成为了唯一能够幸存下来的粮食作物。得益于番薯,长乐县的百姓成功度过了这场灾荒。当地百姓为了感谢陈振龙,特地为他修建了一座报功祠。 到了清朝,番薯的种植逐渐在全国推广,成为继水稻和小麦之后,第三大主食。凭借番薯,我国几乎没有再发生过大规模的饥荒,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人口也随之迅速增长。在陈振龙引进番薯之前,我国人口大约为1亿左右,而番薯的推广让我国人口增加了3亿。可以说,陈振龙的贡献堪比现代的“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