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无法重现,但那些被相机定格的瞬间却得以永恒保存。今天,我们通过一组老照片,一起回顾晚清时期的各色人物和生活场景。
解板是将大木头锯成板材的工艺,俗称“拉大锯”。民间流传的歌谣写道:“千匠万匠,不要学解板匠。晴来解在山头上,落来解在埂沿上;站起来吊煞相,眠倒来活和尚。”可见解板匠的辛苦:锯木头顶部时,他们要站在凳子上,像吊死鬼般摇晃;锯到底部时,则坐在地上,形态如活和尚。如今,这一行当已消失无踪。
珠市口位于前门外,曾是人来车往的繁华地段。最初,这里以生猪交易闻名,因而得名“猪市口”。随着猪市生意逐渐冷淡,其他商业逐渐兴起,为了美化地名,这里改称“珠市口”。
有一张街景照片中,街道显得冷清,似乎天气炎热,几乎每个人手中都拿着扇子。多名男子列队站立,神情肃穆,但原因不得而知。
辅国公载澜,道光帝的孙子,曾在1900年鼓动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攻击洋人。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他被列为“首祸”,按规定应当严惩。慈禧太后因其是皇亲,改发配新疆永远监禁。载澜被遣送期间,先后居住在迪化、绥来,当地官员不仅没有严格看管,还为他建造了豪华“公爷府”。对于载澜来说,他的命运虽被定为钦犯,但生活仍然锦衣玉食。
在汉口英光阁照相馆拍摄的一张照片中,两名男子为了表达对拍摄的重视,都穿上了平日少穿的好衣服。这张晚清时期的肖像照采用了前后反射镜的方式,将人物全身正面和背面完整记录下来。那时的摄影观念仍受古代人物画影响,人们讲究全身入镜,避免半身照显得残缺。
另一张户外活动的照片中,众多地方官员齐聚一堂。最前方的一位文官穿着补服,神态严肃,步伐威风凛凛。整张照片因人物表情庄重,不苟言笑,既有动感,又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压抑感。
还有一张照片记录了福建泉州一所由外国人办的业余培训学校的学生。这所学校不收学费,开设扫盲课程,年龄跨度大,从十岁左右的小孩到六十岁左右的老妪都有,教学计划也并不系统。
最后,一位女子坐在照相馆内拍照,她身穿华丽服饰,面容姣好、气质出众,显然来自优渥家庭。
这些老照片不仅定格了晚清社会的百态,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深处的人物生活与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