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王朝,前后持续了276年,共有十六位皇帝。除了皇帝之外,许多朝廷大臣也因其政绩或轶事被载入史书,其中内阁首辅高拱就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在仕途上曾叱咤风云,但最终却被张居正轻易扳倒。下面就来为大家梳理高拱的经历和他被击败的经过。
高拱出身于山西洪洞,出身宦官家庭,其父高尚贤是进士出身,官至光禄寺少卿,因此高拱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成年后,他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高拱任翰林编修,同时担任裕王朱载坖的老师,为日后升迁奠定基础。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高拱升任礼部尚书。嘉靖皇帝去世后,朱载坖继位,高拱随之入值内阁,成为内阁首辅,权力达到顶峰。
高拱初入内阁时表现积极,展现了才华,也取得一些政绩。然而,随着权力增长,他变得专横跋扈,常排斥异己,许多同僚都对他敢怒不敢言。例如,大学士陈以勤因意见不合被迫辞职,赵贞吉和李春芳也因为与高拱发生矛盾而离开内阁。高拱试图将整个内阁都变成“自己的班子”,甚至开始针对殷士儋。殷士儋和高拱原本在裕王府时就有隔阂,殷士儋入内阁后,高拱十分不满,甚至差点被殷士儋当场动手。
有一年冬天,会揖之日,年轻官员拜见内阁大臣,高拱成为焦点,所有人先向他行礼,令其他大臣略显尴尬。殷士儋终于忍不住,在众人面前当众辱骂高拱,并挥拳相向,高拱当场惊愕,半天无法反应。幸好张居正及时出手制止,才没有酿成更大冲突,同时也发现了高拱的致命弱点。虽然高拱最终如愿将殷士儋除名,但他并未意识到自己日后的结局。
高拱在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后更是专权跋扈,对皇帝和李太后都颐指气使。万历皇帝年仅十岁,由李太后垂帘听政。李太后对高拱的所作所为渐生反感,而张居正则逐渐受到重用。高拱强势而傲慢,言行无忌,但也正因如此,他的弱点被张居正抓住。
一次内阁会议中,高拱当众谈及“十岁皇帝如何治天下”,张居正抓住机会向李太后报告时,将其话语解读为“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暗示高拱图谋不轨。张居正又联合其他大臣向太后陈述,高拱被孤立,无力辩解,最终被革职出内阁,张居正遂上位。
高拱的结局正应了古话:“人狂必有祸”。他虽位高权重,但也有明显软肋,张居正正是抓住这一点,最终改变了明朝的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