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侵占青岛发生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初冬。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行登陆并侵略青岛。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未采取有效行动,导致青岛沦为德国的殖民地。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占领青岛,德国的统治才结束,这段历史持续了17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借口,攻占青岛,并夺走了德国在山东的各种利益。日本先后两次占领青岛,第一次是从1914年到1922年,第二次是从1938年到1945年。日本的殖民统治共持续了15年,给青岛带来了巨大的屈辱与苦难。
德国占领青岛
德国是一个近代崛起的国家,直到1871年才完成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但此时世界大部分领土已被列强瓜分。德国将目光投向中国,计划在胶州湾建立远东军事基地。实际上,当时的青岛不过是一个渔村,还未发展起来,但德国已经看中了这里。甲午战争后,日本要求占领辽东半岛,并通过三国干涉还辽的方式成功实现。德国认为自己在干涉还辽中起到了作用,于是想要与清政府签订租借协议,租赁一个港湾,但遭到拒绝。于是,1897年11月,德国以传教士被杀为由,强行占领胶州湾,并逼迫清政府签署了不平等的《胶澳租借条约》,正式将青岛变成了德国的殖民地。
日本占领青岛
日本的野心不亚于德国,经过一系列的扩张和战争,日本逐渐崛起。日本发动过甲午战争,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看到机会,宣布对德国宣战。由于德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欧洲,根本无力抵抗日本的进攻,青岛因此被日本占领。虽然根据战后协议,中国作为战胜国本应收回青岛,但在巴黎和会上的列强分赃会议中,中国的利益被严重忽视,政府未能签署相关协议,这也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在此期间,山东人民为收回青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到了1921年,中国代表在太平洋会议(即华盛顿会议)上再次表明中国有权无条件收回青岛。经过长时间的外交谈判,中日两国于1922年12月1日签署了《山东悬案细目协定》,中国通过支付一定金额,最终赎回了青岛的主权和胶济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