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僖宗即位后,民众遭受的困境变得更加严重,尤其是广大农民,他们不仅忍受了天灾,还被人祸逼得生不如死。
1. 唐僖宗即位后的百姓困境
僖宗继位后的民众生活困苦,赦文中提到,近些年百姓流离失所,税负不断加重。因为战争频繁,朝廷不得不加税,每贯纽(加征税)四五十文,税负已经达到原税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尤其是在用兵的地区,地方官员常以供军为由,再次加税。税款往往提前征收,农民的负担因此大大增加。其实按理说,税收应在夏秋两季进行,但地方官员为了填补财政缺口,常常提前征税,致使百姓生活更为艰难。
尤其是在乾符二年,山东、河南一带爆发了王仙芝和黄巢的农民起义,这时候又遇上了大规模的蝗灾,蝗虫横扫大地,粮食几乎无一幸免。然而,京兆尹杨知至上奏称“蝗虫不食农田,反而抱荆棘而死”,完全忽视了农民的困境,甚至把这当作“祥瑞”来向僖宗报喜。这种冷漠和无视百姓死活的态度,只会激起更多的反抗。
2. 中晚唐的盐税负担
在中晚唐,唐朝政府的食盐专卖价格一路上涨,穆宗时期,江淮和内陆的盐价高达每斗三百文。对于贫困的农民来说,盐成了奢侈品,许多人甚至无法购买盐,开始淡食,严重影响了健康。韩愈曾上疏穆宗,提到百姓贫困,食盐短缺,甚至出现长时间无法吃盐的现象。尽管朝廷强制实行盐的专卖,但私盐走私也逐渐盛行。
3. 私盐贩子为何会起义?
面对高昂的盐价,私盐贩开始武装走私盐,这种行为不仅有了群众基础,还有了一定的军事经验,逐渐威胁到了唐朝的统治。唐朝的官员不得不承认,“私盐贼盗,持兵仗,劫盗贩盐”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懿宗时期,私盐走私活动已严重到地方官府无法控制的地步,这反映了当时官民之间的深刻矛盾,也显示出唐朝统治的衰弱。因此,像王仙芝和黄巢这样的武装私盐贩子,逐渐发展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这并非偶然。
4. 王仙芝与黄巢的起义
王仙芝是首个发动反唐起义的领袖。他何时开始聚众反抗,史料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在乾符元年,一种则认为是在乾符二年。根据《资治通鉴》,乾符元年,王仙芝已开始聚集数千人反抗腐败的官府,起义活动很快扩展。而《旧唐书》则认为是在乾符二年,王仙芝才正式起义,人数已达到三千,攻占了多个州县。此时,朝廷已经收到起义的消息,但地方官员却选择隐瞒,不愿让朝廷知晓。直到乾符二年十一月,朝廷才开始加大镇压力度。
5. 黄巢起义为何迅速扩展?
黄巢起义的迅猛蔓延,主要因为唐朝地方军的迟缓反应。虽然僖宗派遣了大量兵力进行镇压,但由于地方官员迟迟未行动,起义的火焰已经蔓延至十五个州,形成了极大的威胁。王仙芝和黄巢的军队在半年内大肆烧掠,占领了多个地区,造成了极大的恐慌。
6. 起义直逼洛阳
随着黄巢军不断逼近洛阳,僖宗急忙调兵遣将,派曹翔、李福等各路军队前往抵挡起义军。在这期间,朝廷下令训练士兵,并在乡村布置弓刀鼓板,准备迎击即将到来的“盗贼”。然而,黄巢的军队愈加猛烈,起义的浪潮也在此时正式掀起。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唐朝晚期政治腐败和百姓疾苦之间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也让唐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亡。
(正文完)
如果你对历史有兴趣,欢迎随时关注我,和我一起聊聊历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