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清朝入主中原后的首位皇帝,年仅24岁便在1661年正月初七去世,驾崩地点为紫禁城的养心殿。由于其去世突然,顺治的皇陵建设直到同年六月才开始筹划,直到1662年九月破土,1663年二月正式开工。值得注意的是,顺治的陵址选定并非由当时的堪舆大臣负责,而是他亲自钦定的。
在他亲自挑选陵址的过程中,顺治并未通过外部的堪舆师,而是选择了昌瑞山这一“万年吉地”。这个选址的故事可以追溯到顺治帝外出狩猎时的一次偶然。顺治在猎场停下来四顾,看到昌瑞山周围的地势极为合适,便自取佩韘(佩带的鞭子)掷在地上,表示该地将成为自己的皇帝陵址。这一举动从历史文献中得到了明确记载,包括《清圣祖实录》和《啸亭杂录》,确认了这一选择。 对于顺治何时作出这一决定,史料中并未明确指出时间。但根据《世祖实录》和相关记录,顺治至少两次到访过昌瑞山附近。第一次是在1651年,顺治亲政后,前往丰台岭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狩猎,期间有七天在汤泉驻留,距昌瑞山不远,这段时间里他完全有机会选择这块地。第二次是在1659年,顺治再次经过此地,并且据说在此期间他曾临时决定在天台山驻足一晚,可能是由于在选择陵址的问题上耽误了时间。 顺治的陵寝早期并未被优先考虑,主要因为他的去世过于突如其来。虽然他在生前已选定了陵址,但因未开始筹备工程,直到1661年才启动正式的建造。令人惊讶的是,陵宫部分的建设仅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便完成,这显得异常迅速。 这种建设速度引发了“拆明陵建清陵”的流言。原因之一是清朝与明朝的历史恩怨,特别是清朝入主后,曾经多次拆毁或改建前朝的遗址。顺治刚刚去世,清廷财力困窘,拆用明陵旧料成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事实上,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在孝陵完工后,确实有传言称使用了明代遗留下来的建筑材料。 直到1990年对孝陵进行大规模修复时,才揭开了谜底。工作人员发现,孝陵的部分建筑,尤其是隆恩殿和东西配殿,确实使用了珍贵的金丝楠木,这些材料显然是经过改制的旧料。进一步的调查还发现,孝陵部分建筑材料来源于明朝时期的“清馥殿”和“锦芳亭”,这些建筑曾是明朝宫殿的一部分,后来才被拆除。因此,传闻中的“拆明陵建清陵”并非事实,而是与清朝初期的政治背景和资源节约需求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顺治帝在他生前就已明确表示要保护明代的皇陵。在顺治亲政后,他发布了多项保护明陵的命令,并且亲自祭拜了崇祯帝及其他明朝皇帝的陵墓,展现了对前朝的尊重。因此,可以肯定,孝陵的建设并未采用拆除明陵材料的方式,清朝在建设孝陵时并没有做出过激的举动。 综上所述,顺治帝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对于自己陵寝的选择非常明确,亲自挑选了昌瑞山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而孝陵的迅速完工,尽管在当时引发了“拆明陵”之说,但经过考证,事实表明这只是流言,孝陵所用的材料与明代宫殿有关,并非直接来自明陵的拆除。这一事件,也反映出清朝初期在财政紧张和历史背景下如何巧妙地解决陵寝建设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