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刘备曾三次恳求孔明下山帮助自己。孔明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最终跪拜刘备,成为他的谋士。两人携手合作,开始了争霸之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孔明是否后悔跟随刘备,以及刘备是否曾怀疑自己选择了错误的人的问题,实际上可以从以下几件事中找到线索。
火烧博望坡
孔明下山后,第一个提出的计划便是“火烧博望坡”。当时,刘备的将士们对孔明并不信任,尤其是刘备的亲信兄弟——关羽和张飞。面对这个年纪比自己还轻,看起来文弱的孔明指挥作战,他们心中充满了怀疑和不满。加之刘备本身也有些猜忌,孔明的计划虽然非常周密,但在实施时面临重重困难。刘备甚至一度认为,孔明可能只是“纸上谈兵”,就像赵括一样,若战败,孔明将成为替罪羊。幸运的是,孔明的计策成功,曹军大败,孔明逐渐赢得了刘备的信任。这一战不仅为孔明赢得了声誉,也让他更加了解了刘备及其部下的性格。
移兵江夏
当时,刘备刚刚获得新野小镇,并为此欢欣鼓舞。然而,当曹军第二次进攻时,孔明建议放弃新野,转移兵力至江夏。刘备的将领们都不同意,认为凭借自己的勇猛,完全能够守住新野。刘备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错信了孔明,毕竟放弃刚刚占领的城市,去做“流浪者”似乎是个不理智的决定。然而,孔明坚持认为,守城不利,与其牺牲生命,不如撤退保全性命,最后刘备终于同意撤兵。这个决定,不仅保全了刘备的力量,还为后来的战争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东征伐吴
关羽死于东吴吕蒙之手后,刘备为复仇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当时,许多军事专家认为,刘备的战略是正确的,因为吴国的实力相对较弱,而且东吴内部的派系斗争也让形势复杂。然而,刘备在战争中犯了一些错误,特别是在后方防守上出了差错,导致战争未能如愿顺利进行。孔明一向谨慎,认为不应轻易与孙权为敌,尤其是在刘备与孙权建立了同盟的情况下。然而,刘备并未听从孔明的建议,反而在复仇的情绪中愈发坚定。最终,东征失败,刘备深感懊悔,这时他才意识到孔明的谋略和忠告是多么的正确。
从这几件事来看,刘备与孔明之间的信任并不完全深厚,二人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在诸葛亮的一些建议上,刘备曾多次拒绝或不予采纳,甚至在重要决策上有所分歧。孔明有时也会觉得自己跟错了人,尤其是在刘备坚持自己错误决定时。但正是因为刘备最终认可了孔明的智慧,才使得孔明在刘备去世后,辅佐刘禅建立了强大的蜀汉政权。
尽管刘备最后成为了帝王,但在许多关键时刻,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拥有一个如孔明这样的天才谋士。孔明一生忠诚于刘备及其后代,帮助刘备从一个小小的将军,逐步建立起了蜀汉这个强大的帝国。因此,尽管二人之间曾有过矛盾和不信任,但刘备最终收获了一个忠诚的辅佐者,而孔明也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