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欧洲和美国的关系越来越像一对老夫妻——表面上依旧维持着“和谐”,实际上裂痕满布。尤其是2025年特朗普再次上台后,美国的一系列动作让欧洲人倍感失望。无论是贸易关税,还是安全协议,美国总是先考虑自己利益,欧洲只能被动承受。于是有人开始思考,欧洲是否应该更多地向中国靠拢——毕竟中国市场庞大,合作潜力丰富。
回顾历史,欧洲与美国的紧密联系始于二战后。当时欧洲战后满目疮痍,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提供资金援助,并建立北约,为欧洲提供安全保障。冷战期间,这一体系让欧洲依赖美国对抗苏联。冷战结束后,美国依然保持强势,而欧洲希望逐步实现自主。然而,每当欧洲试图独立行动,美国总会干预。例如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德国和法国反对,但美国拉上英国和一些东欧国家直接开战,导致欧盟内部严重分裂。
到了2021年,AUKUS协议的出现再次刺激欧洲神经。澳大利亚撕毁了与法国的370亿欧元潜艇合同,转而与美英合作,法国大为光火,召回大使,公开批评这是盟友背刺。这件事让欧洲意识到,美国并非永远可靠的伙伴,其利益优先于欧洲。AUKUS协议不仅伤了法国,也迫使欧洲在对华政策上做出选择。原本强调合作与经济联系的欧盟印太战略,被迫分裂:一派主张配合美国抗衡中国,另一派主张保持平衡,不完全依赖美国。至2025年,欧洲仍在摇摆,没有完全实现战略独立。
贸易方面,2025年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欧关税政策再度生效。7月,欧美签署贸易协议,欧盟承诺购买7500亿美元美国液化天然气、石油及农产品,美国则对欧商品关税定为15%。表面是妥协,但法国总统马克龙直言这是“投降”,认为欧盟未谈出理想条件。虽然部分欧盟国家松了一口气,避免了更严重的贸易战,但法国认为这是出卖欧洲利益。特朗普甚至威胁对欧盟汽车加征关税,欧洲汽车业本就面临中国电动车竞争,如今雪上加霜。
在高科技领域,美国的芯片法案自2022年起产生深远影响。530亿美元补贴本土半导体,同时限制对中国出口,使欧盟企业如荷兰ASML受制,无法向中国出售先进光刻机。2025年,欧盟试图推进自主芯片计划,但资金和技术不足。中国认为这是美欧联手围堵,但欧盟内部也有人主张应与中国合作,以避免全盘封锁。结果欧盟半导体竞争力下降,对美国技术依赖加深,同时对中国市场抱怨不断。
欧洲的战略自治概念已喊了多年,但总难以落实。欧盟27个成员国的一票否决制使重大决策难产,加上跨大西洋主义根深蒂固,许多政客仍习惯依赖美国,把俄罗斯威胁夸大,继续依赖北约。俄罗斯2022年入侵乌克兰,引发欧洲能源危机,美国趁机高价出售液化气,导致欧洲工厂停产。但到2025年,欧洲开始反思:俄罗斯经济落后,欧洲人口和经济体量远超俄罗斯,真的需要如此依赖美国吗?
此时,中国成为欧洲的新选项。2025年7月24日的欧盟-中国峰会在北京举行,欧盟领导人强调欢迎竞争,但希望保持公平和“去风险”,即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同时承认合作潜力。峰会签署气候联合声明,推动全经济领域的气候行动,中国也表示中欧合作能为动荡世界带来稳定。中国希望恢复2020年底签署的投资协议,但欧盟明确表示,除非中国取消反制裁,否则不会重启。欧盟内部也出现呼声:在气候保护、贸易等领域应与中国加强对话,制定独立于美国的对华政策。
然而,欧洲与中国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例如,欧盟自2024年10月起对中国电动车加征最高45.3%关税,理由是中国补贴不公平。2025年,中国商务部敦促欧盟提供公平市场环境。中国车企如比亚迪和MG通过混动技术绕过部分关税,并在欧洲设厂,销量增长91%。欧盟坚持保护本土产业,但在新能源和AI领域已明显落后。数字市场同样困扰欧洲,美国科技巨头占据主导,本土企业缺乏竞争力。
整体来看,欧洲被美国压制已是事实,但是否真正向中国靠拢,还需进一步观察。2025年峰会释放了合作信号,但贸易关税和芯片限制依然存在。欧洲若想提升竞争力,必须打破对美国的依赖,主动与中国展开合作,而中国是潜在伙伴而非威胁。否则,欧洲继续摇摆,其经济和科技实力只会进一步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