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马拉松比赛现在是越办越不行,一点体育精神都没有了,而且还直接成承办赛事方和商家的摇钱树了。
央视这下直接下场表明态度,全国一夜之间都接连取消了马拉松比赛,我们还是要让“办赛冲动”回归“运动本质”,并且马拉松也是人人都能跑的!
为什么马拉松赛事一夜之间就停办?央视怎样表明态度的?
马拉松不是“作秀”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仿佛就是一夜之间的事,在央视明确表态之后,那股席卷全国、热火朝天的马拉松狂潮就像被瞬间浇了一盆冷水,从沸点直接降到了冰点,各种赛事的叫停通知来得又快又急,无论是临汾的计划,还是北京的龙形赛道,都迅速停止了比赛。
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也让许多早已安排好行程的跑者措手不及,他们预订的酒店还没入住,新买的装备还没开封,满腔的热情就被一则则取消公告给堵了回去,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其实马拉松的取消只是时间问题。
马拉松的精神内核本应是坚韧与责任,相信大家都听过马拉松故事的由来,信使菲里皮德斯为了传递胜利的消息,从马拉松跑到雅典,最终力竭而亡,他的奔跑承载的是家国使命,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担当,但是在当下的热潮中,这种深刻的精神被极度简化了。
对很多人来说,跑马拉松的意义不再是挑战身体极限或磨练意志,而是为了获得一张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自律证书”,冲过终点线最重要的动作不是拉伸放松,而是举起奖牌自拍,配上精心构思的文案,发到朋友圈,收割一波点赞,运动本身沦为了一种炫耀。
紧接着市场也扭曲了,花钱购买稀缺的参赛名额成了公开的秘密,甚至出现了雇人“代跑”的荒唐闹剧,这种行为彻底践踏了体育精神所要求的公平与真实。
其实回望我们自己的文化,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靠一场极限“秀”来证明的,无论是古代为训练特种部队而设的几十公里长跑,还是那些在驿传制度下奔波的“健步”,这背后都有一种日复一日的坚持。
我们的传统养生智慧也更推崇八段锦、站桩这类温和而持久的锻炼,而不是赌上健康去挑战极限。
一地鸡毛
在这股风潮中,许多中小城市成了最狂热的追随者,它们看着大城市办赛风光无限,也渴望通过一场马拉松来迅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仿佛办了赛,城市就能一夜之间“国际化”。
但是最后钱在很多时候,并不是花在提升跑者体验和安全保障这些“里子”上,也没有奖励给国人,而是用在了撑场面的“面子”上,为了营造所谓的“国际范”,不惜重金邀请外籍选手,特别是那些来自非洲的专业跑者来参赛。
他们轻松拿走丰厚的奖金,留给城市的几乎什么都没有。
预想中通过赛事拉动旅游经济的愿景也常常落空,一场马拉松真正吸引来的外地游客有限,更多的是本地人凑个热闹。
但是为了这几个小时的热闹,城市却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赛当天,大规模长时间的封路,几乎瘫痪了半个城区的交通,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周末正常出行,赛后,赛道两旁遗留的大量水瓶和垃圾,又给环卫系统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实实在在的环境污染。
一场本应为城市增光添彩的盛会,最终却花光了钱,得罪了民众,留下了一地鸡毛,这种不考虑自身承载能力的跟风也让马拉松的价值在不断的下降。
在所有乱象之中,最让人生气的是对生命安全的系统性漠视,当一场以“健康”为名的运动,频繁与“猝死”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时,就说明它已经跑在了最危险的轨道上,而这也正是整个行业被踩下“急刹车”的直接原因。
不是人人都能跑
为了追求参赛人数的规模效应,许多主办方对报名者的健康状况审查形同虚设,那些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甚至隐藏疾病的人,也能轻易地站上起跑线,赛道之上,本应是生命最后防线的急救体系,更是漏洞百出。
能够救命的专业医疗器材成了稀罕物,专业的急救志愿者数量严重不足,甚至连最基本的饮水补给站都设置得稀稀拉拉,连让选手喝上充足的水都做不到,这不仅是管理的缺失,更是人文关怀的严重倒退。
当追求经济账和面子账的冲动,压倒了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那么也没有必要举办马拉松了,中国马拉松的暂停绝不是偶然,这是一个必然会到来的结果,这场席卷全国的“急刹车”,不是要彻底否定这项运动,而是对整个狂热、混乱的行业,发出的一次清醒而及时的警告。
真正的回归不是简单地恢复比赛,而是要进行一场深刻的价值重塑,赛事主办方必须将重心从吸引眼球的噱头,转移到构建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上来,一场健康的马拉松跑出的不仅仅是速度与激情,更是一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体现,以及对每一个普通生命最根本的尊重。
也期待以后得马拉松比赛能够重新步入正轨,关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