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30日,解放军的先头部队抵达长江南岸。蒋介石站在重庆黄山官邸的露台上,最后一次眺望那座被雾气笼罩的山城。六小时前,他已经乘专机紧急飞往成都。此时,炮火声逐渐逼近,而城市内异常寂静——没有巷战,也没有群众抵抗,甚至没有军队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
这一幕,与十一年前的情况截然不同:1938年,当日军的轰炸机像黑云一样压向重庆时,百万市民团结一心,在防空洞中齐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炸不垮的堡垒”。
同一个城市,同一个政权,为什么在日军和解放军面前却展现出如此不同的命运?
一、山河险阻:重庆的天然屏障与战略价值
重庆有“山城”之称,因其层峦叠嶂和长江的天然屏障,这座城市本身就成了一个坚固的防线。抗战时期,日军若想攻占重庆,必须突破两道艰难险关:东面长江三峡的峭壁,水道狭窄且易遭伏击;北面则是横亘千里的秦岭山脉,机械化部队根本无法穿越。
在武汉失守后,国民政府将首都迁往重庆,依托这片地理优势建立起了纵深的防线。虽然日军曾多次尝试攻占重庆,1940年宜昌战役虽然获胜,但日军在向西推进时遭到国军的顽强抵抗,最终止步于石牌要塞,长时间无法突破。
不过,重庆的地理优势只能依靠人心来支撑。在抗战期间,重庆作为“陪都”,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无数工厂迁入重庆,文化精英集结,学生街头演讲,市民们的“愈炸愈强”的信念为这座城市筑起了比山河更坚固的精神长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民心可用,此诚持久抗战之根基。”这种团结与共识,成了重庆最大的防线。
二、日军折戟:全民抗战的铜墙铁壁
1942年,日本军方制定了“5号作战计划”,准备动员36万兵力,分南北两路攻占重庆。然而,除了太平洋战争牵制了日军的力量外,敌后战场的抗日力量也使得这个计划最终流产。
在正面战场,日军遭遇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长沙会战中,薛岳指挥的中国军队三度击退日军攻势,歼敌十万之多,迫使日本军方认识到“重庆政权不可速亡”。与此同时,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开辟了广泛的游击区,百团大战摧毁了正太铁路,切断了日军的物资供应线。到1943年,中共武装每年进行40余次战斗,抗击了58%的日军和所有伪军。日军叹息道:“治安战如同泥潭,每占一村需付血的代价。”
最致命的还是民众的广泛动员。太行山区1.5万民兵参与地雷战和地道战,令日军的运输队无法通行。毛泽东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把战争变成了全民抗战的运动。日军的参谋本部最终承认:“要攻占重庆,必须倾举国之力,但我们的国家已经没有余力了。”
三、民心易变:内战中国民政府的溃败根源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三大支柱——民心、军心和经济基础迅速崩塌,导致政权垮台。
土地问题激化了阶级矛盾。1946年,国民党重新开启内战,继续维护地主利益,强征农民的粮赋。而中共则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亿万农民分得土地。在淮海战役中,543万名前线民工为解放军运送物资,每个解放军战士背后都有9名百姓支持。被俘的国民党军长杨伯涛看到这一幕后感叹:“民心如此,焉能不败?”
经济危机加速了政权的崩溃。国民政府接收日伪产业时,宋子文等官员及资本家疯狂攫取财富,上海的黄金储备被贱卖一空。法币大肆发行,物价飞涨,民众生活在极度贫困中。1948年,教师的月薪只够买半袋面粉,城市贫民在死亡线下挣扎。
此外,国民党军事体系腐朽。蒋介石亲信胡宗南拥有20万精锐,却错误估计了防线的稳固;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在兵力紧张时走私盐,延误了黄百韬兵团的突围时机。官兵的厌战情绪愈发严重,在辽沈战役时,国军甚至强征粮食,民众愤怒地说:“宁可八路来!”
四、摧枯拉朽:解放大西南的军事艺术
1949年秋,蒋介石依旧把希望寄托在重庆,试图重现抗战时的局面。然而,此时的解放军早已不再是小米步枪的游击队,而是一支拥有百万大军的铁流。
解放军采取了出奇制胜的战略:贺龙率领十八兵团大举进攻秦岭,蒋介石急忙调动胡宗南部队准备迎战。然而,刘伯承指挥的第二野战军通过暗渡陈仓,绕过国军的防线,从湘西突入贵州,直接冲进川南,切断了蒋介石的退路。
同时,解放军还通过政治手段瓦解国军的力量。邓小平发布了《四项忠告》,承诺起义部队可以“原建制保留”,因此,云南的卢汉、西康的刘文辉等国民党将领纷纷倒戈。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1949年11月1日,解放军开始了川黔战役,经过几天的激战,宋希濂指挥的14万国军在白马山全军覆没;11月28日,解放军强渡乌江,三天后便兵临重庆城下。此时,重庆守军早已土崩瓦解,蒋介石也匆忙逃离。
此战仅用57天,国军的90万人土崩瓦解,曾经固若金汤的重庆,最终在民心的力量面前沦陷。
尾声:重庆易手的启示
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乘机飞离成都凤凰山机场,望着窗外的重庆,这座他曾誓言“与倭寇周旋到底”的坚固堡垒,最终却因阶级对立和民心丧失而陷落。
历史在此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即便山河坚固,若失去民心,再强大的防线也无法抵挡人民的力量。重庆的命运,正是这一历史法则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