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变,对于宋人来说,简直是一次致命的打击。王安石变法实施后的42年,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在宣和五年时依旧稳定,甚至通过海上之盟“收复”了燕云六州。当时的北宋,至少从表面上看,远没有崩盘。第一次开封保卫战,李纲轻松打退了金人的进攻,展现了宋朝依然强大的军事力量。
然而,对于金人来说,这次战争却是一个意外的胜利。他们原本只打算南下收取一些利益,却没想到徽钦二宗竟然如此“折腾”,而金国的名将和神人却空闲无用,最终竟然轻松拿下了开封。 1127年3月,徽、钦二宗被押往北方,随行的还有一众嫔妃和赵家的子嗣,只有赵九妹例外。南宋史学家将这场变故称为“二圣北狩”,试图为这一事件遮羞。 金人此时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虽然他们打赢了仗,但接下来该如何处置宋朝呢?如果继续保留赵氏皇室,又显得他们无所作为;而如果废除赵氏,辽阔的宋朝疆土如何治理呢?他们缺乏经验,准备不足,且内心有些忐忑不安。毕竟,宋朝曾是一个与辽国并立一百多年的经济强国,金国刚刚灭掉辽国,还没有时间彻底消化。 金国的统帅们为此愁得不行,最后,完颜宗望琢磨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提出:“赵氏必定复兴,如果我们继续控制这么大的土地,而兵力又不足,那将是自找麻烦。不如以黄河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他认为,黄河以北实在太大,不如让一个汉人来管理南方,自己则控制北方。完颜宗翰也表示赞成,并提议由萧庆负责管理开封和江南事务。 然而,萧庆并不愿意接受,他当场表示自己能力不足,希望继续跟在领导身边学习。于是,大家转而找下一个人,最终将原辽朝的降将刘彦宗推了出来。然而刘彦宗也坚决拒绝了。于是,东京留守王时雍提议立张邦昌为帝,完颜宗翰一拍大腿,觉得这个建议很妙,于是立即得到了一致通过。 张邦昌的帝位非常微妙,没有年号,不用天子礼仪,甚至在宫内门上贴着“臣张邦昌谨封”的字条,所有这一切都为了避免宋室秋后算账。直到赵构的消息传来,张邦昌才匆忙归政,但最终还是未能逃脱一死。这也显示了赵构的决断力。如果面对的是像后来的伪齐那样忠诚的金属统治者,赵构恐怕不会如此放肆。 金人对此愤怒不已,经过短暂的沉淀后,他们决定再次南侵,以确保自己的控制权。建炎三年(1129年)九月,金人兵分两路进攻两淮和江浙。西路军由金兀术主率,途经庐州、和州,渡江攻临安;东路军则由完颜昌率领,攻扬州,策应西路作战。 金兀术一路进攻势如破竹,仅用三个月便成功渡江,并在同年12月攻占了临安。此时,赵构带着大军一路逃亡,先是逃到越州(今绍兴),然后逃到明州(今宁波),最终逃往定海。但金兀术的追击势头越来越猛,派遣先锋阿里、蒲卢浑等人追击赵构,直到逼近明州。 赵构无奈之下只得下海。虽然下海显得非常困难,而且会让形象受损,但赵构并不顾及这些,最终选择了从定海出发,目标是温州。然而,由于风雨天气恶劣,赵构的船队在海上遭遇大风,兵力大幅下降,这让赵构更加不敢上岸。 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初一,赵构的船队停泊在海中,君臣们过年时唯一的乐趣就是看海鱼跳跃。一条海鱼不小心跳进船舱,随行的吴夫人称这是“周人白鱼之祥”,赵构才稍感安全。 就在此时,金兀术仍然在追击。金兀术追至长江边,直接抢走了商船并组建了水军。虽然金兀术水性不佳,但他还是决定下海继续追击。然而,这一行径却遇到了张公裕的反击,金兀术最终不得不放弃,回到燕山。 金兀术撤军的原因除了没能捉住赵构,还有两点:一是金军一路劫掠收获丰厚,人心思归;二是完颜昌率领的偏师被赵立堵在了楚州,长达半年,金兀术不得不南返。途中,金兀术在黄天荡和清水亭遭到岳飞和韩世忠的反击,这让他更加坚决地撤军。 在接下来的战事中,金人决定转向西线,准备攻打川蜀。他们计划从关陕入川,进而灭南宋。南宋方面,张浚根据经验开始加固防御,并采取了相应的抗金策略。虽然金人确实成功进攻了关中,但在吴玠的坚守下,金军的进攻未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