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焉。
在古代,军队对国家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动用军队往往意味着重大的决定,因此必须谨慎。古人常说“虎符”,这是一种象征权力的符令,通常一半在皇帝手中,一半在将领手中,只有将两者合一,才能调动军队。然而,喜爱唐代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虎符”在唐代为了避讳改名了,不再叫“虎符”,而是叫“兔符”,后来又改成了“鱼符”。这个变化可以追溯到《新唐书·高祖本纪》中的一句话:“改银兔符为铜鱼符”。
那么,为什么要避讳呢?避的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名字。李渊的本姓是李,七世祖李暠生活在晋朝末年,趁乱在秦川、凉州一带称王,这个地方就是后来称为凉武昭王的来源。李暠的儿子李歆也短命,国灭之后,历经几代,李渊的祖先才有了李虎。李虎非常有才能,在北朝西魏政权中官至太尉,位列三公,而且因为功勋卓著,被西魏赐姓“大野氏”。按理说,李虎应该叫“大野虎”,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奇怪,像是《动物世界》里的一种老虎品种。
不过别看名字很奇特,大野虎这一家族的历史却非常辉煌,他因辅佐李弼等人帮助北周取代西魏的政权而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被封为“八柱国”之一。李虎去世后,周闵帝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将他追封为唐国公,这也是后来大唐王朝国号的由来。李渊的父亲和李渊都一直继承着唐国公的封号。李渊的母亲姓独孤,是隋文帝的妻子独孤皇后的亲姐妹,因此隋文帝对李渊家族十分优待。隋文帝权倾一时时,曾经将李渊的姓氏改回了李。
通过了解李渊的家族背景,可以看出李渊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他出生于几代贵族家庭,且与隋朝皇室关系密切;二是李渊的祖先世代在关陇地区经营,那里人脉广泛,地盘稳固。
隋文帝和隋炀帝初期在位时,李渊也为隋朝立下了不少功劳,担任过地方刺史和中央要职,还曾跟随隋炀帝平定过叛乱。但是,随着隋炀帝的奢靡与暴政,越来越多的大臣和百姓开始疏远他,隋朝的局势也逐渐恶化。
隋炀帝对李渊的态度也越来越差。曾有一次,李渊因病未能及时拜见隋炀帝,隋炀帝对他心生不满,并在一次会面时开口讽刺说:“病得快死了吗?”李渊的外甥将此话转告给李渊,李渊感受到隋炀帝的恶意,从此变得更加低调和谨慎,他故意装出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放纵自己纵酒声色、收取贿赂,这样让自己在朝廷中的名声逐渐恶化,最终使得隋炀帝对他彻底遗忘。
不久后,隋炀帝为了检阅京杭大运河,南巡江东。不到几年,隋朝就陷入了严重的动乱中。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出现了多个叛乱势力,李渊当时还在太原留守,负责监督隋炀帝的晋阳宫建设。李渊虽然身处静止状态,但李世民却并未闲着,他自幼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已经开始与天下豪杰结交,并招募了一些社会边缘人物。李世民和晋阳令刘文静早就商量好了如何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变革。他们策划了一场行动,李渊并不知情,虽然他心里有些担忧,但又怕李渊不听,便和另一个朋友裴寂商量起了一个方法。
裴寂,作为李渊的门客,李渊经常去他家饮酒聊天。李世民便与裴寂共同策划,通过宫中职务的便利,挑选几位宫人送到李渊处侍寝。李渊起初并未反对,仍接受了这些安排。
几天后,李渊又去裴寂家饮酒,饮至兴头上,裴寂趁机向他透露了李世民等人商量的计划。李渊听后大吃一惊,万万没想到。裴寂则更加煽动地说道:“如果这件事被皇帝知道,我们所有人都可能身死无葬身之地,因此必须采取行动,才有可能保命。”李世民也赶忙表示支持,李渊这时在儿子和门客的劝说下,逐渐动摇了心中的疑虑,表面上依然装作不肯答应,还扬言要将李世民送入朝廷。可是,经过一番苦劝后,李渊最终答应了,甚至亲切地对李世民说道:“好儿子,我爱的就是你啊。怎么忍心抓你送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