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到三国初期,几乎每个割据军阀手中都有各自的文武人才,虽然这些武将和谋士的能力不一,但至少都有一定的实力。而刘备的集团却显得特别不平衡,虽然有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一流的武将,但刘备却连一个三流的谋士都没有。因此,在进入荆州之前,刘备一直处于四处漂泊、无立足之地的困境中。
直到徐庶的加入,刘备才迎来了转机,首次正面战胜了曹操。然而,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控制后,刘备失去了这个重要的谋士,局势再次陷入低谷。在这时,徐庶推荐了诸葛亮,而水镜先生也曾提到,“卧龙”和“凤雏”若得其一,便能统一天下。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加入,帮助刘备和孙权建立了联盟,并最终让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后来,刘备还凭借庞统的帮助,成功占据了四川,建立了蜀汉政权。那么,刘备拥有两名出色的谋士,为什么最终未能统一天下呢?
首先,诸葛亮的才华无疑是出色的,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能让他在刘备集团中始终立足的,不仅仅是才华,更是他对官场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刘备投靠荆州刘表后,一直驻守在新野,等到刘表去世,荆州的政权出现了分裂。蔡瑁一派支持刘琮,而刘备则支持刘琦。刘备插手其中,显然是希望在刘琦掌权后,能够获得更多的权力。
赤壁之战后,荆州被分为三部分,刘备得到了南郡,这为他站稳脚跟提供了机会。为了更好地应对曹操的压力,孙权主动将南郡借给刘备。在此后,诸葛亮迅速上书朝廷,支持刘琦继承荆州。东吴想要收回荆州时,诸葛亮以理直气壮的态度回应,使得东吴无话可说。即便刘琦去世后,东吴再次派人来讨要,诸葛亮依旧巧妙地为刘备争取到了时间,提出“刘备若失去荆州,将直接面临曹操的压力,反倒会对东吴不利”,给东吴一个无法反驳的理由。
但是,诸葛亮的通透性在后期也出现了弊端。他过于看透人性,导致在军事和政治决策中,往往选择了保守和中庸的策略。比如,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尽管魏延建议通过奇兵路线突袭长安,他却始终没有冒险尝试,而是选择了稳扎稳打,甚至在马谡守街亭一事上表现出了过度的谨慎。马谡的失误导致了蜀军主动权的丧失。
再说到庞统,他与诸葛亮的性格完全不同。庞统性格狂傲,不拘小节。第一次见到刘备时,由于外貌原因,他并未得到刘备的青睐,愤怒之下还给刘备一个下马威。虽然庞统在担任县令时有过懒散的表现,但当刘备派张飞去打探时,他迅速将事情处理好,令张飞刮目相看。
然而,庞统不懂官场规则,他曾在刘备庆功宴上直言不讳地批评刘备攻打刘璋不符合仁义之兵的标准,虽然这一观点有其道理,但他并没有站在君主的角度思考。刘备醉酒时,不禁为庞统辩解,并表示自己有着仁义的精神,而庞统却大笑着离开。这种直率和不拘小节的性格,虽然彰显了庞统的才华,但却让他得罪了刘备。
庞统的死,正是因为刘备无法容忍他过于张扬的性格。刘备为了确保庞统的死因顺利,并且不影响自己的形象,给庞统换了匹白马,并在庞统出征时暗中设伏,导致庞统惨死在落凤坡。庞统临死时说“今我之死,乃是天命”,这让人不禁唏嘘,他也未能真正理解自己的死因。
总结来说,诸葛亮和庞统都具备一统天下的能力,但刘备的性格限制了他们的发挥。诸葛亮过于通透,容易陷入平衡与妥协,而庞统的狂傲又无法与刘备的虚伪和小心翼翼相容。最终,刘备未能完全信任任何一位谋士,导致了蜀汉政权的内耗和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刘备的性格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注定了他无法像曹操那样充分信任并利用人才,最终未能成就一番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