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高祖李渊的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秦琼和程咬金在九曲之战中带领牛进达和吴黑闼投降唐朝。由于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他们被李渊封为上柱国翼国公和宿国公。然而,因未参与或表现不佳于玄武门之战,他们的封号和食邑都做了调整:两人封号分别改为胡国公和卢国公,每人享有“食实封七百户”的封赏。这对兄弟也因此成了“葫芦国公”组合。
虽然这个“葫芦国公”的封号不甚响亮,但他们并未像其他瓦岗战友那样命运多舛。与其他死于非命的战友相比,秦琼和程咬金算是幸运的。尽管如此,他们对这些战友的死亡反应却显得冷漠——其中一些人似乎活该,而有些人,他们却可能并不十分关心。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这些瓦岗旧将的命运,探讨其中哪些人值得秦琼和程咬金的哀悼,哪些人死得不冤。
从历史的角度看,“贾家楼四十六友”之类的传说并不真实。事实上,秦琼比他的大哥隋朝左骁卫大将军屈突通年长14岁,但他们并未有结拜兄弟的关系。其他诸如侯君集、屈突通等人物,也没有参与瓦岗军。瓦岗军中,虽然有一些英勇的将领,但也不乏枭雄、奸雄。而瓦岗军的第二任首领李密,尽管有才略,却没有曹操的远见。李密的评价在《旧唐书》中被描述为“狂哉李密,始乱终逆”,他杀死了瓦岗军首领翟让,并企图暗杀其亲信单雄信和徐世勣。
李密投唐后,李渊对他表示很高的礼遇,将表妹嫁给了他。但李密早已习惯做主公,拒绝再为臣子。武德元年(619年)腊月,李密被唐军击杀,结束了他叛逃的悲剧。在李密的死因中,最为可惜的是王伯当的死。王伯当是李密的忠诚部下,即使李密自杀,仍然忠心跟随,最终和李密一同死去。
接下来,我们提到的便是单雄信。单雄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象各异,既有忍辱负重的忠诚,又有卧薪尝胆的坚韧。他曾在李密死后坚决支持复仇,也表现出极强的忠诚。然而,他与徐世勣相比,忠诚度的比较总是引发争议。徐世勣被认为圆滑、善于表演,尤其在唐朝初期,他在李治封立武则天为皇后的事件中,展现出很不忠诚的一面。李世民最终剿杀单雄信,令秦琼程咬金感到非常痛惜。虽然徐世勣阻止了单雄信杀李世民,却也最终没有救出单雄信的命。
罗士信是秦琼最亲密的战友之一。在瓦岗军中,他与秦琼和程咬金合作无间。罗士信死于洺水城,虽然李世民指挥失误导致罗士信无援,却也无法逃避其死因的责任。正史中的李世民因雪天放弃进攻,未能及时支援罗士信,导致其最终被俘斩杀。
除了李密、单雄信、罗士信之外,瓦岗战友中还存在一些死于非命的故事。裴仁基和裴行俨就被杀害,而他们选择留在王世充阵营,不与秦琼程咬金并肩作战,因此他们的死对于秦程兄弟来说不再重要。张亮,原为瓦岗军成员,后因告密得到了李密的赏识,加入唐军。但最终,他也未能逃脱被杀的命运。
总的来看,九位瓦岗旧将中,除了李密、单雄信和罗士信外,其他人的死,秦琼和程咬金或许不会太过伤心。特别是李密和王君廓,他们的死有些不值一提,反倒是那些像罗士信一样的战友,才是真正让秦琼程咬金痛惜的人。而对于死于非命的裴仁基、裴行俨等人,秦程兄弟也不再有多少情感波动。
这九位瓦岗旧将的死,既展示了不同的忠诚与背叛,也反映了唐朝初期复杂的政治斗争。最终,如何评判这些人物的忠诚与背叛,不仅仅是从历史事件看待,更是从他们的性格、选择以及与秦琼程咬金的关系来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