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选择了先攻欧洲再进攻亚太的战略,而不是立刻集中力量对付偷袭珍珠港的日本。这一决策背后有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爆发太平洋战争前,美国的外交政策一直是孤立主义。虽然美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实力,但并未全面投入到战争准备中,战争机器尚未全速运转。
其次,在珍珠港遭到袭击后,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了严重损失,一时间无法有效反击日本军队。当时,美国海军的整体实力与日本相比处于劣势。由于海军的舰船和航母生产周期较长,美国在战争初期还未能迅速提升海军力量,因此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太平洋战场上,只能等待更多舰船的建成。
再次,欧洲战场的局势相对更为紧迫。在法西斯势力如日中天之时,德国在欧洲的进攻已达到高潮。特别是德军已将战线推进到莫斯科郊外,整个欧洲大陆几乎沦陷,英伦三岛仅剩英国在顽强抵抗,且不断遭受德国的空袭。如果不及时遏制德军的进攻,英美一旦失去欧洲大陆的控制,收复将变得极为困难。相比之下,东南亚的日军虽然强大,但仍然处于相对较远的区域,战略上并没有欧洲战场那么急迫。
此外,欧洲历史上一直是西方列强的核心区域,而东南亚更多的是殖民地,因此欧洲的战略地位更为重要。英军若不保住本土,将无法支援远东的战争。而美国则认为,在欧洲战场取得胜利后,再转向太平洋战场,面对的日军就相对容易对付。
最后,从战术角度来看,欧洲的地形更适合发起大规模地面攻势。德军占据的欧洲大陆各国之间相连,成功登陆后可以迅速展开后续进攻。而太平洋战场则不同,战线漫长且分散,美国必须逐个岛屿地清除日军的驻点,推进速度相对缓慢。
综上所述,美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选择先攻欧洲,再解决亚洲的战略,既是基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是为了保证后续战斗的高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