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远志,任弼时的女儿。作为一位革命家的孩子,任远志的成长并不在延安,也没有享受过革命红旗下的庇护,但她的生活与革命息息相关,经历了一段充满传奇的历史。 一、任远志的出生与命名
1931年,任弼时与王稼祥等人组成中央代表团,准备前往江西中央苏区。此时,任弼时的妻子陈琮英临近分娩,便决定留在上海待产。离开前,任弼时握着妻子的手,为腹中的孩子取了个名字——任远志。他希望无论孩子是男是女,都能拥有远大的志向。一个星期后,任远志诞生了。 二、童年的艰辛与革命的起点 由于革命的原因,母亲陈琮英曾被捕入狱,任远志也随母亲一同被拘禁。因为年幼,她成了母亲身份掩护的最好证明。狱中的人看到任远志年纪太小,也无法对她们采取行动。可以说,任远志从小就跟随母亲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为了保护任远志,将她送到湖南老家,托付给奶奶抚养。尽管条件艰苦,奶奶坚持让任远志上学,让她接受文化教育,培养她成为像父亲任弼时一样的人。 三、第一次见到父母 1946年,党组织决定将任远志接到延安与父母团聚。对于父母,尤其是父亲,任远志没有任何印象。她从未见过父亲任弼时,因此回到延安后,她既兴奋又期待。 7月11日,任远志乘飞机到达延安机场。当她走出机舱,立刻看到许多人在等候。虽然对母亲的记忆不深,但她还是第一时间认出了妈妈,并扑向她怀里。陈琮英紧紧抱住女儿,不肯放手。然而,任远志心里也充满了对父亲的好奇,开始四处寻找他的身影。 很快,妈妈解释说爸爸去接从新疆回来的同志,未能亲自前来。尽管有些失望,任远志还是跟着母亲走进了城里。当她看到妈妈朝一个男人招手时,她突然意识到,这个人就是自己的父亲——任弼时。 任弼时看到女儿后,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但没有立即说话,只是招呼着妻子和女儿上车。车上,任远志羞涩地没有开口,但终于忍不住喊了一声“爸爸”。然而,由于湖南那边对父亲的称呼是“爷”,任远志无意中叫错了。她朝任弼时喊道:“爷!”这让在后排的朱德误以为她是在叫自己,于是回应了:“哎。” 看到这个误会,任弼时赶紧解释,并安慰女儿:“这是习俗不同。”原来,南方人称父亲为“爷”,而北方人则称祖父为“爷”。任远志才明白,这是一场文化上的误解。 四、毛主席的关怀 在延安的日子里,任远志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一次,在中央设宴招待从新疆归来的同志们时,毛主席看到任远志,立刻走上前,问她:“你是哪里人?哪个的娃娃?”任远志没有回答,任弼时走上前为她解答:“这是我的女儿,任远志。” 毛主席笑着对任远志说:“大女儿,我们还是老乡哩。”原来,毛主席也是湖南人,这让任远志立刻对毛主席产生了亲近感,从此毛主席也亲切地称她为“大女儿”。 五、生活中的困苦与父爱的温暖 初到延安,任远志这个南方女孩并不习惯北方的寒冷气候,不久便生病了,吃不下东西,喝不进去水。尽管身体不适,她依然坚持去上学。一个星期后,看到女儿瘦了一大圈,任弼时心疼不已。 1947年,胡宗南率军进攻延安,党中央决定撤离。任远志原本可以跟着父母一起离开,但任弼时坚持让她独自跟其他孩子一起转移,以此锻炼她的独立能力。 撤离后,任远志再次与父母团聚。她逐渐了解了父亲的工作和生活。每当夜晚,任弼时仍常常开会工作,任远志每次起夜,都能看到父亲仍在忙碌。她深知父亲的辛劳,也为父亲的无私奉献而感动。 有一次,任远志因病高烧不退,任弼时一夜未眠,用冷毛巾为她降温,直到烧退。毛主席得知后,也特地关心起任远志,询问她的病情,并嘱咐警卫员去找药给她治病。 六、任远志的成长与自觉 在父亲和毛主席的影响下,任远志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她始终保持着父亲教给她的简朴作风,不追求华丽的衣服,始终穿着朴素的军装,生活中也十分节俭,总是尽力帮助别人。尽管她未曾像父亲那样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任远志依然坚持本心,踏实工作,为党和人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她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成为了一位默默奉献的革命女儿。 任远志,一位革命家的女儿,虽然没有成就辉煌的伟业,但她以自己坚韧的意志和踏实的行动,默默地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