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八路军,分为第115师、第120师和第129师,每个师下辖两个旅和四个团,总共12个团。除此之外,第115师还设有独立团,第120师和第129师有教导团,八路军总部也设有特务团,所以最初八路军的团数总共有16个。
到1940年百团大战时,经过整编后的八路军总团数增加到160到170个,这些团按照不同的战略区进行统一整理,并且大部分正规团都有了数字番号。不过,不同的地区部队在旅、团的组织上也有所不同。比如,第129师的部队除去两个老旅,其余都是新组建的旅;晋察冀军区则是按军分区下辖团;而第115师则设有教导旅,并逐步整编各团。 以第115师为例,最早组建了6个教导旅,共计18个团;后来又将第129师的部分部队整编为教导第7旅。教导旅中的各团情况也不同。例如,教导第3旅下辖的第7团、第8团、第9团,分别有不同的历史背景: 第7团的前身是“模范红五团”,在全面抗战初期改编为第685团第2营,平型关战斗后该营独立活动,名为“五支队”或“永兴支队”。这支部队活动范围广泛,横跨山西、冀西、晋东南、冀南等地区,后来与山东纵队第6支队合编为运河支队,最终合并为第5团。在第115师整编时,第343旅和运河支队合并组成了教导第3旅,第5团因此改为第7团。这支部队由原红军部队发展而来,是当时的主力团之一。 第8团则来源较为特殊,原是八路军晋西支队的一部分。第115师第343旅在抗战初期,抽调骨干和建制连队组成了补充团,随着主力部队执行不同任务,补充团留在晋西南,并成立了晋西支队。补充团后被改编为第1团,第2团又融合了多支游击部队,最终改为教导第3旅的第8团。由于该团有老红军骨干的加入,战斗力不容小觑。 至于第9团,它来源于山东纵队第6支队,后经改编成为教导第3旅的第9团。由于原为地方游击队改编而成,第9团的战斗力起初不如第7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战斗力逐渐提升。 八路军的教导旅一般由2000到2500人组成,基本上相当于国民党军的三团制步兵师。每个旅大约有6000到7500人,外加若干直属队。与国民党军的三团制步兵师相比,八路军的技术兵种配置较少,但在兵力和装备上已经具备了一定优势。 1941年,八路军的军区和部队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那年中,鲁西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湖西分区划归山东军区,主力部队由八路军第二纵队指挥。此时,教导第3旅的实际人数为5647人,装备有2696支长短枪、94挺轻重机枪。从这些数据来看,每个团的兵力大概只有1500人左右,只有第7团超过2000人。 虽然教导第3旅的战斗力不如国民党军的三团制步兵师,但它在装备上也有不小的优势,尤其是枪支和机枪的配备。八路军每个团的步兵连通常配备3挺轻机枪,部分团的机炮连还有重机枪。这使得八路军能够在与日军的作战中集中火力,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例如,第7团在潘溪渡战斗中全歼了一支日军加强中队。 在随后的冀鲁豫八路军精兵简政后,轻重机枪的集中度更高,基本上每个步兵连的排都有轻机枪,团级部队则依然掌握重机枪。这些技术兵器在小规模作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八路军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础。